闽宁镇140余名移民女工家门口就业
她们用一针一线“编织”幸福生活
版次:05 作者:刘嘉怡
女工们将成品进行打包。
拿起一件快要完成的校服,熟练地放在缝纫机的走针下方,伴随着一阵“哒哒”声,不到两分钟,校服拉链处的明线就缝制好了。这是校服制作众多工序中的一道,也是女工李存霞每天的主要工作。
2019年,在东西协作的春风吹拂下,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贵兰”)进驻闽宁镇富贵兰纺织产业园,该公司主要从事出口校服的生产加工,裁剪、缝纫、整烫、包装等生产线都需要大量员工,这也让闽宁镇周边的妇女们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岗位,有效推动了移民妇女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
140余名移民女工家门口上岗
2020年,李存霞的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她也终于腾出手来到了富贵兰上班。“我结婚后一直没工作,主要在家带孩子和照顾老人,现在孩子们长大了,我有时间了,就想着出来工作。”李存霞说。
在富贵兰生产车间,主要有缝纫工、裁剪工、包装工、烫工、专机工等多个工种。上班后,李存霞先后在卷裤边、做下摆、上领子等各个岗位上工作过。“刚来的时候什么也不会干,主要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活,现在做的拉链明线比之前的难度要大一些。”李存霞说,工厂生产的主要是外贸产品,拉链明线这一工序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也比较考验技术。
几年的历练下来,李存霞对各种技术都能熟练掌握。现在做的拉链明线是个计件活,李存霞每天能做200多件,每月能拿到3500元~4500元的工资。“每天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工资待遇也不错,照顾家庭和挣钱能兼顾,我觉得这份工作很好。”李存霞笑意盈盈地说。
比李存霞早一些来到工厂的王文娟如今已是包装组的组长,每天盯着打包、入库、出货、封箱等包装流水线上的各道程序。王文娟是西吉县人,在搬迁至闽宁镇前,一家人靠务农生活。“之前家里就守着几亩田,夏天在田里忙忙碌碌,冬天只能闲在家里,也没有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日子过得很辛苦。”王文娟说。
高中毕业时,王文娟趁着闽宁协作劳务输出项目,前往福建莆田工作了几年。结婚后,王文娟一家搬来了闽宁镇定居,并在家门口的一家纺织企业上班。2019年,王文娟工作的纺织企业关闭,恰逢富贵兰同年进驻闽宁镇,王文娟便又进入了富贵兰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王文娟很快走到了组长的岗位上。“现在每月领4000多元工资,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觉得这种生活过得很踏实很幸福。”王文娟说。
目前,富贵兰共有140余名当地妇女长期在此工作,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一针一线“缝制”着幸福的日子。
托管服务送进园区 带娃有了着落
对于大部分女工来说,上班之余,孩子的日常接送、课后照看是她们面临的首要难题。近几年,永宁县总工会与富贵兰联合在园区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女工们搭了把手,让孩子们的去处有了着落。
缝纫组二组组长马贺兰在富贵兰开厂时就来到了车间工作,此前作为家庭主妇的她负责照料着三个孩子。“现在最小的孩子上五年级了,学校就在工厂对面,每天上下班都能及时接送,非常方便。”马贺兰说。
最让马贺兰感到放心的是开在园区的“四点半”课堂。每天放学后,园区的志愿者老师会组织员工子女来到园区的教室内,由志愿者针对孩子们的语文、数学、英语、绘画、体育等进行巩固加强训练。
“从我儿子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带着他上下班。上学时厂里安排人接送,放学之后就在园区‘四点半’课堂的小饭桌吃饭休息,有志愿者老师统一帮忙照看,等我们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家。”马贺兰说,这几年多亏了厂里的帮助,让她能照顾孩子和安心工作“两手抓”。
暑假期间,“四点半”课堂还会组织“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邀请厦门大学等高校志愿者开展学业辅导、阅读分享、素质拓展等内容,丰富员工子女的假期生活。园区还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配套2个专职阿姨、志愿者老师专门提供日常服务,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安全规定,让孩子“托”得更加开心、职工“托”得更加放心。截至目前,“四点半”课堂已累计服务近千名学生,切实帮助女职工更好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富贵兰纺织产业园是闽宁协作下诞生的一颗明珠,目前已有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和宁夏冠羽服装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入驻,产业园重点培育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服装产业,主要生产校服、棉服和羽绒服,年生产能力达60万件套,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南美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园区建成后,先后培训闽宁镇劳动力1000多人次,目前有100多人在工厂稳定就业。多年来,先后有60多名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车间长期就业,家庭年增收3万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稳定脱贫致富。
记者 刘嘉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