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碰车

发展贺兰山生态旅游大有可为

版次:02 作者:周志翔 刘薇 吴戈

新闻背景

丰沛的降雨让贺兰山变了模样,原本荒芜、干旱的石质山体悄然间换上翠绿新装,生机盎然。于是游客来了,登山眺远、临山戏石,甚至全家出动挖沙葱……

近10年来,我国雨带北移北扩趋势明显。而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山体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野生动植物资源众多、旅游基础设施完善而著称,借生态之变兴文旅之盛,大有可为。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接下来该从何处入手才能护得绿水青山的多重效益?

观点一 产品供给可以更多样

周志翔

贺兰山是巨大的自然生态宝库,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不能单纯停留在爬山观景的简单层面,也不能过度依赖葡萄酒产业、文体产业等融合带来的其他形式供给。如何让能够体现西北、宁夏特色的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走出贺兰山博物馆,以更多形态展现、吸引游客关注,是贺兰山旅游产品供给很好的方向。

贺兰山下绿意盎然,激发了大家亲近自然的热情,这时候适时开发轻度旅游产品,如开发徒步探索,结合当地地形特点,开设不同难度级别的徒步路线,鼓励游客亲近自然;举办野生动物观察活动,设立观察台,开展专业指导下的野生动物观察活动,从而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设置星空观测营地,建立天文观测基地,定期举办星空观测活动,吸引天文爱好者和亲子家庭参与等等,这些轻度旅游产品不仅可以让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感受生态资源的独特文化魅力,还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产品形态。

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限制过度商业化,避免对沿线生态造成破坏。

观点二 组织方式需及时改进

刘薇

从近日贺兰山旅游状况看,游客交通组织、景区周边配套等皆有必要改善。

单说交通,持续降雨后,贺兰山“葱”意盎然,采沙葱、骑行、露营、拍照打卡、自驾游的市民激增,加之上周末有大型文旅活动,银川交警预判山内景区景点及沿山各路段路口,全天出现拥堵的可能性较大,于是在优化信号配时的同时也呼吁“前往贺兰山的沙葱采摘大军错峰挖葱”。

还能怎么办呢?其实有新建道路直通市区,但一则知道的人不多,仍拥堵老路;二则交通组织也只能在旅游高峰期采取临时措施,干预流量与临停。故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游客交通组织、景区周边配套等如何改善,该有个预案了。再长远一些来说,即便丰沛降雨是异常气候条件下之特例,但也需根据这些情况提前作好准备。

拓展车道、修更多的路,短期内无法实现,环境条件或也并不允许,但山下的旅游集散中心能不能用起来?那里若能配备接驳车,修建停车场,再辅以智能化旅游标识建设,可避免交通滞塞与安全隐患。另一个作用则是即时将不同目的与需求的市民游客分流,更好地为其安排组织行程,提升其各自旅游和休闲、运动体验。

当然,个中也会面临收费还是免费等等问题的考量,但总的来说是个机会。一个多月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提出利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扩大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从贺兰山这一个点入手,改进组织方式、妥善处理供给形式,可提升旅游服务质效,甚至与其他景区景点形成联动发展之势。

观点三 生态红线绝对不能碰

吴戈

生态环境保护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贺兰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经过多年的整治和生态修复,“父亲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种类逐年丰富,生态效益不断凸显。正是这些变化,让贺兰山旅游更有魅力也更有吸引力,可以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贺兰山旅游就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守护绿水青山的多重效益,就需要相关部门依法对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规范和约束,对那些会伤害到生态环境的旅游产品和超越生态红线的行为及时查处和清理。

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管理。通过设定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一方面根据当地景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旅游承载量,建立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减轻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日常运营中,还要定期组织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根据景区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关制度和要求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对文旅产品的创新,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