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村的时光故事

版次:15 作者:王敏 实习生 孟磊

北塔村三四六队城中村拆迁了,这段时间,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条消息。对于不熟悉这里的人来说,路过施工现场,脑中大概会闪念一下“这里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但并不会为它停下脚步;而对于曾经生活在北塔村的人们来说,这里的每一次变化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次,随着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昔日“老破小”、脏乱差的城中村将变成以住宅为主,兼顾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的社区——兴辰书院,形成功能完备的15分钟生活圈。

属于这里的新画卷已勾勒好了它的样子,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也再一次被人们忆起。

A 回来看看曾经的家

北塔三四六队城中村位于阳澄巷以东、太阳神宾馆以北、凤凰北街以西、云开巷以南,136.3亩的占地面积上,原建房屋598栋,大都是2~3层的自建房。这些房子集中建设于1993年~1996年间,算算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

9月19日采访这天,从云开巷向南走,被蓝色施工遮板挡住的区域,就是北塔村四队的施工现场。雨天刚过,天空难得放晴,但工地上四处还是泛着潮湿的味道,积水随处可见。几个工人躺在断壁上午休,在他们身后,是一片废墟。工地围挡之外的小道上,时不时有行人和车辆经过,对面的一排小店可能是怕有灰尘进屋,门都是掩着的,偶尔会有路过的行人边走边往工地里瞅一眼,转而继续前行。

在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只有一位姓刘的女士向现场的施工工人打听这里的施工情况,她很关心这里未来的样子。“以前我们一家人就在这里住啊,早几年我们就搬走了,现在知道这里拆迁了,就想回来看看。”刘女士看着眼前的废墟,像是在寻找什么,良久,她说:“认不出来了,不过将来这里肯定会很漂亮的。”

B 期待这里的新变化

在景安苑当保安的宋先生,曾是这里的居民。这段时间,他一直关注着拆迁的进度。“前段时间一直下雨,没怎么施工,这几天又开始继续拆了。”宋先生回忆说,记得小时候这片周围都是农田、水坑、土房子,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农田、水坑、土房子都没了。印象中最大的改变是在五六年前,那次村上重新修了路,出行方便了许多,也带动周边的发展,开了很多的商铺。

不过说起以前村里的房子,宋先生记忆深刻。“原来这里盖的几乎都是二层的安置房,后来大家都自己加到了三层,有的还加到四层。”宋先生说,那些年,这里的房子见缝插针地盖,有些人家面对面的间距不超过一米,屋子里光线昏暗。尤其是村里不通煤气,家家户户一烧煤球,空气中就会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我看新闻上说,这里要建功能完备的社区,这我不太明白,但条件、环境肯定会比现在很多小区还要好吧!我们还是很期待它的新变化的。”宋先生说。

C 老村子里的点滴事

今年4月初,家住北塔社区的朱女士,就听说了这里要拆迁的消息,因为家里有亲戚曾在这里居住过,她便去了北塔村转转。“那时候刚开始拆,不过只有三栋楼被拆掉,其他的房子都还在。其实村上后来居住的本村人并不多,很多房子都租给了外来打工者,捡破烂谋生的,到早市卖菜的摊贩,还有修鞋修车匠……他们都住在村上,一日三餐,柴米油盐。”

朱女士说,那天自己一到那里,就不由想起很多事。

2007年,朱女士搬到北塔社区,一天她到早市买菜,看到一个摊位处人头攒动很好奇,挤上去一看,是个修电水壶的。来早市遛弯的大爷大妈,提着坏了的电水壶,放在小伙子的摊位上就走了,买完菜回来,小伙子就把电水壶捣鼓好了,付5元钱走人。方便,实惠。

“有一次,我家电水壶坏了去修,人太多,小伙子说修不过来,让后天下午到城中村去取。到时间,我就去了城中村,在一堆破旧老楼里,找到了小伙子的修理铺。小伙子姓陈,是从南方来的,租住这个院里的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里除了床铺,就是一张桌子,上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电水壶。与小伙子在同一房间的还有一个老汉,也是从南方来的,是同村的,没啥手艺,就靠捡破烂为生,顺便每天给小伙子做个饭。”朱女士感慨地说,当时听那个小伙子说,自己已经来银川十几年了,因为肯吃苦,当时已经挣到了钱,还在银川城北买了一套房,就要搬走了。“小伙子后来就不在早市上修壶了,只留下老汉一人,偶尔会摆摊修修壶。”

D 记忆中的北塔大队

今年70多岁的李桂英,家住景安苑。作为老北塔村的村民,对于村上的几个队,她十分熟悉。

李桂英说,北塔村,原来是银川郊区红花公社北塔大队,北塔大队管辖十个生产队。1982年土地承包后,改为北塔村。北塔一队、二队,原址在今凤凰碑往西到唐徕渠,往北到北京路一带的区域里,也就是现在唐徕小区一带;三队、四队,在今北京路与凤凰街交会处向西到唐徕渠,向北到上海路一带,也就是今天的世纪小区、景安苑、绿宁苑、三合苑一带;五队,在今凤凰街与上海路交会处往东一带,也就是今天海宝小区福星苑、怡好园、中瀛御景、观湖壹号小区一带;六队,在今天南至上海路,西到唐徕渠,北至康平路,东到凤凰北街这一片区域内,也就是现在民运村、海宝西区一带;七队,在今兴庆府大院小区周边位置,而八队、九队、十队则在海宝塔周边。

“那时候北塔村三四队这片附近都是芦苇湖。现在的怡好园小区一带,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片湖,70年代改为鱼池,90年代才填平盖房的;兴庆府大院小区一带也是芦苇湖;再就是北塔周围也有大小不等的芦苇湖,后改扩建连通成为今天的北塔湖。”李桂英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但自己还是会经常怀念小时候在村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小时候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海宝塔,有风的时候,塔上会传来阵阵风铃声,而眼前是芦苇荡漾、稻谷飘香、蛙鸣蝶飞,一派田园风光。那里,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啊!”

记者 王敏 实习生 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