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向好 雨水充沛
山青城绿共一色 银川似江南
版次:03 作者:叶於亭
9月初,银川下了一场持续半个多月的连绵阴雨。雨后的贺兰山山峦青翠、葱葱茏茏,从朦胧薄雾中惊艳“露脸”。
银川市气象局正高级工程师肖云清介绍,2010年后银川站逐年的降水量都处于增加趋势,今年9月1日0时至9月18日19时,银川站累计降水量达到106.9毫米,远多于往年,“降雨增加的主因是气象因素,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日趋向好也起到了正向作用。”
在银川,这个“正向作用”是贺兰山生态的恢复,是满城可见的“绿丝绦”。今秋,有了雨水的点睛之笔,山青与城绿交融一色,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A 山之绿是厚积薄发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榆树沟管理站的护林员翟昱已经守护了19年的“父亲山”,他说,今年9月是最绿、最美的,“但山一直在变!”
2005年,翟昱正式加入护林员行列,2009年调到甘沟护林点。他喜欢用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词形容对贺兰山的最初印象——热闹和荒凉。“大大小小的采石、采矿、旅游企业遍布,机器声、爆炸声、人声交杂,让贺兰山看似喧嚣实则满目疮痍。”翟昱说,当时他是打过退堂鼓的,“我是从苏峪口管理站调到甘沟护林点的,那时的甘沟护林点植被少、岩石裸露,放眼望去光秃秃的,与苏峪口的植被茂盛、满目苍翠对比太过强烈。”
贺兰山的巨大变化始于2017年。2017年,自治区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2019年,研究实施贺兰山一体化修复工作,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坚持渐渐抚平“伤疤”,还青色于大山,被列为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现有森林面积42万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等脊椎动物329种、昆虫1936种;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649种,苔藓植物204种、地衣97种,大型真菌25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
“现在的贺兰山是宁静的,生机勃勃的!”翟昱说。贺兰山青色不断蔓延,翟昱是亲历者。2019年,他所在的甘沟护林点划分至新成立的榆树沟管理站,因为植被增加等多重原因,护林任务加重,原属的马莲口管理站已无法满足护林需求;日复一日的巡山路也不再有难耐的寂寞,翟昱会用手机拍下林中色彩斑斓的花花草草,刺旋花、山丹、青海云杉、软紫草……他如数家珍;他也会用短视频记录下甘沟护林点一年四季的美丽并在抖音上分享。一年又一年,他看着石头缝里冒出植被,原本“灰扑扑”的山皮、地表染上星星点点的绿色。“多年的生态修复涵养了土壤,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缺的只是一个将星星点点连成片的契机。”翟昱说。
雨水,恰好给了贺兰山厚积薄发的契机。
B 久久为功成就一城绿意
银川人习惯将贺兰山亲切地称作“父亲山”。绵延200多公里的贺兰山由北至南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戈壁沙漠的风沙侵袭,自古至今庇护着银川。时至今日,历经数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贺兰山上再度披绿,山下的城市被绿树掩映、公园交错。
金凤区自然资源局园林高级工程师孙学莉是工作了35年的园林绿化“老兵”,她见证了银川扩绿兴绿护绿,成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历程。“回到20多年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2023年金凤区的绿化率能达到42%。”孙学莉说,2002年金凤区设立,她随着区划调整到金凤区从事绿化工作时,裸露的黄土随处可见,没有像样的公园,绿化面积仅六七百公顷,绿化率只有26%左右。
金凤区的绿起于2005年。当年,银川市开始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城乡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川以“园林绿”扮靓城的脚步未停歇。近年来,银川大力推进从绿起来向美起来、活起来转变,以“微更新”焕发城市园林“新生机”。截至2023年年底,银川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8234.48公顷,绿化覆盖率42.23%、绿地率41.83%,建成小游园135个,其中包括83个小微公园。
孙学莉介绍,过去园林绿化以绿带为主,现在讲究布局,讲究色带、乔灌花草的搭配,“就如在画布上作画,过去只要把它染绿就好,现在还要让它好看。为此,我们引进了很多新品种,比如行道树过去只有单一的槐树、杨树、柳树,现在有法桐、丝棉木、银杏、白蜡等。秋天,白蜡树叶变红,特别好看,但这些树‘金贵’,育苗、养护都有讲究。”
久久为功的坚持,成就了银川一城绿意。
C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现在的银川人对满城绿意已经习以为常,坦然地享受“绿”带来的好处。
家住紫云华庭的刘媛闲暇时喜欢带着女儿打卡银川的公园,在其中认识不一样的花草树木。刘媛说,现在银川生态环境好了,各个公园的物种丰富了,成了天然的“生物课堂”。
转变不止于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曾经用经济损失换生态上的受益,今天银川人将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点“绿”成“金”。
临近“十一”假期,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景区为了吸引游客“花样百出”。治理后的贺兰山森林覆盖率、植被综合盖度显著增加,地貌景观有序恢复,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种类及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7家景区借着生态之势大兴文旅之盛,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近亿元。废弃矿坑上,紫色梦想生根发芽,作为全区葡萄酒核心产区的银川市,种植酿酒葡萄达27万亩,酒庄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产业综合产值达300亿元。
“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兴庆区沙漠休闲运动公园内,薰衣草、金光菊、樟子松等几十种花卉树木遍布公园,与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兼具了西北大漠雄奇风光和花海烂漫的美景,走出一条“荒漠治理+体育产业+生态旅游+花卉产业”的新业态发展之路,并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历经一千多年,贺兰山下依旧“果园成”!
记者 叶於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