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说“国”“庆”

版次:13 作者:李尚

“或”与“国”的字形演变。

“爱”与“庆”的字形演变。

“国庆”一词,最早见于西晋陆机《五等诸侯论》中的记载:“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共有三个义项。一是国家喜庆之事,如上述《五等诸侯论》中的记载;二是举国庆贺,如南朝宋鲍照《数诗》:“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三是具体的节日,如我国国庆日十月一日。那么,“国”“庆”二字的汉字演变过程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就细细探究。

“或”字的奥秘

《礼记》有云:“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戈,作为商周时期的标志性兵器,其多用途性使之成为车战核心,更被赋予了保卫国家的象征意义。而“囗”(wéi)是“围”的古字,亦通“国”,其象形之美,仿佛勾勒出界定与围护的轮廓,《商子》提及的“民弱囗强”,透露出“囗”作为国家象征的古老渊源。于是,“或”这个融合了戈与囗的会意字应运而生。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文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介绍,金文中清晰可见其以戈守囗之意,象征以武力捍卫领土,即最初的国家形态。《何尊铭文》中的“中或”,则是“中国”概念的最早文字记载,见证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脉络。

可为什么最初代表国家的“或”字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结构?张鑫华认为,这或许与我国早期都邑“大都无城”的现象有关。

“彼时,天子的权威由四方来朝维系,城墙并非必需。”他说,《左传》所述“天子守在四夷”,以及考古发现中殷商王都缺乏城垣的证据,共同揭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政治地理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许宏也指出,“大都无城”反映了早期国家形态下的特殊都邑制度,与后世严格的城郭制度截然不同。这一历史背景,或许正是“或”字设计之初未采用封闭结构的原因所在。

“国”字的演变

“國”为“国”的繁体写法。“國”字在历史上异体纷繁,多达四十余种,构造之中融入了“氏”“方”“主”及三秦等多样元素,展现了汉字构形的丰富性。张鑫华解释,以“囯”为例,其构形或蕴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最早现身于北齐宋敬业造像之中,随后在历代官修字书中频繁亮相,如唐《正名要录》、宋《龙龛手鉴》、金《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明《正字通》及清《康熙字典》等。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为彰显其“天王”地位,诏令将“國”中的“或”替换为“王”,形成“囯”字,此字一时成为官方正体,广泛使用。

鉴于“囯”之流行,1935年的简体字表中,正式将“國”简化为“囯”,导致民国初年报刊上的“囻”字也逐渐被“囯”所取代。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國”最终被简化为内部含“玉”的“国”字,成为现行的规范汉字。张鑫华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囗”也曾作为“國”的简化尝试,虽书写便捷,但因易与“口”字混淆,最终未被采纳。这些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简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见证了汉字文化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的生动历程。

手捧鹿皮,心怀诚挚

“庆”,是会意字,其繁体为“慶”。张鑫华介绍,“庆”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均是从鹿,从心的结构,象征着古人手捧鹿皮,心怀诚挚,前往庆贺的温馨场景。其本义直指祝贺与庆贺,后又引申为奖赏、赏赐等积极含义。

《易传》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出了善行与福庆的必然联系。《说文》解析:“庆,乃行贺之人也,吉礼常以鹿皮为挚礼。”段玉裁注解,此乃心之所喜,遂行庆贺之举。

《国语》记晋国:“有忧则戚,有庆则怡。”庆,即为福之代名词,寓意福祸相依,共担风雨。《诗经》唱道:“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展现了丰收之喜与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将“庆”的繁体字和“爱”的繁体字对比,不难发现,二者在小篆以后的书写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其最大特点是均含有“心”的形符。“爱”字的本义为心有不足而生爱慕之情,故有贪恋、喜好之义。后改为从旡,从心的结构,义为因饱足而满足之心,故“爱”多满足义。小篆时期,“爱”字在金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夊”的字形,“夊”是“止”的倒写,缓慢行走的样子。许慎在《说文》中认为,“爱”为缓慢行走的样子,强调内心活动与肢体行为之间的映照关系。

同样,“庆”字也是在小篆时期增添了“夊”形,但其金文和小篆释义相同,并无内心纠葛与行动力之间的羁绊,因此可以说,“爱”的情感更为丰富和浓厚,而“庆”的行动力更为纯粹和直接。

历史中的“国庆”

《诗经》中,《商颂·那》与《小雅·甫田》等篇章生动描绘了古时国庆活动时的盛况。前者以激昂的鼓乐与盛大的舞蹈,向先祖致以崇高的敬意,祈求福祉;后者则记录了腊祭之时,天子与万民同庆丰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周天子在腊祭后特许民众饮酒,这一举措在当时严格的禁酒令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对民众辛勤耕耘的肯定,更体现了天子在‘国庆日’休戚与共、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张鑫华说,此后,“国庆日”逐渐由国家庆典向天子诞辰转移。

魏晋以后,生辰八字的隐密性逐渐降低,后世的天子便将自己的生辰定为国庆日,至唐宋时已成惯例,唐太宗将其定为降诞节,唐玄宗改为千秋节,并放假三天,举国欢庆。千秋节是我国法定意义上第一个国庆节,《唐会要》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况。宋代以后,千秋节又更名为长春节、乾明节等,都是以皇帝生辰为由的国庆节日。明清时期,千秋节更名为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称三大节,将天子的生辰与朝岁、祭天的节日并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庆日的定义再次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纪念帝王转变为纪念国家的独立与新生,人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也因之大为增强。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