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话“重阳”

版次:15 作者:吴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东”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秦简

“重”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阳”的字形演变。

重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背后的渊源深厚且复杂。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文化,每个字的演变、每个节日的传承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辑“字言字语”,就让我们从历史渊源、汉字演变入手,探究重阳节的丰富内涵,感受古老节日与汉字的交融与碰撞。

01

重阳节的来历

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文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介绍,“重阳”一词首次出现在《楚辞》里,屈原《远游》中的“重阳”意为“天”,并非如今的重阳节。

在古代文化中,重阳节有着特殊意义。从阴阳学说来看,《易经》将奇数定为阳数,其中九为阳爻,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而称为“重阳”或“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学界说法多样。一方面,农历九月正值丰收季,有观点认为重阳节源于先秦时期的丰收祭天活动,《吕氏春秋》记载了九月命冢宰进行农事备收、藏粮祭帝等活动,当日还会举行盛大仪式祭天、向天子汇报。另一方面,也有人觉得与古代“大火”祭祀仪式相关。“秋”的甲骨文有蟋蟀象形且部分含“火”形符,可能与古人以火驱虫护庄稼习俗有关,“大火”祭祀或许也是源头。

02

“东”字背后的故事

“要清楚‘重’字,就要先搞懂‘东’字”,张鑫华说,“东”字的繁体“東”在甲骨文时期的形象宛如两头被绳索扎紧的口袋,这一象形揭示了它最初的本义为“橐”。《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的记载中,可侧面印证这种口袋状物体的存在,而“东”字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在传世文献中,“东”更多地被用作假借义“东方”。例如在《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出自东方”里,“东”明确表示了方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引申出东道主、春天等含义。

关于“东”字本义,学界众说纷纭。许慎在《说文》中依据小篆字形认为“东”从日从木,是会意字,《淮南子·天文训》也持有类似观点。但从甲骨文实际字形分析,并不存在“日”的形符。张鑫华指出这是许慎基于小篆进行判断的局限性。有观点认为“东”与植物种囊相关,也有人觉得它可能是带有木制支架的包裹。从“束”字的象形角度深入探究,“束”为指事字,其甲骨文像用绳子捆绑树枝,本义为捆。由此推测,“东”或许是在“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能是增加了横木以便于背缚,这为“东”字本义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东”字作为方位词的使用愈发广泛,其原始本义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03

“重”字的源起与演变

在对“东”字有了一定了解后,再来探索“重”字。张鑫华介绍,“重”是会意字,甲骨文初文呈现出从人从东的结构,恰似人脚下有着已捆扎好方便背负的束木之形,由此确定其本义为重物。《盐铁论》中“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形象地描绘出重物所具有的重量感,让人对“重”的本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阶段,“重”字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金文将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呈现出的是人背负“橐”的象形,部分金文还增添了“止”的象形或是在上下结构基础上增加了“土”的象形。这一变化引发了诸多争议和不同的解读。有的观点认为这象征着大型建筑中民伕背负土筐背篓的情景,或许与古代繁重的建筑劳动场景息息相关;也有观点认为这单纯是表示负重于大地。但无论哪种观点,都与“重”字本义“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着文字的逐步发展,到了隶书阶段,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重”字从最初表示重物的本义,逐渐引申出数量多、叠加、增加等含义。“重”字的多重含义得到了充分展现,见证了古人在文字使用和含义拓展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力。

04

“阳”字的文化内涵

最后深入探究一下“阳”字。“阳”的本字为“昜”,张鑫华介绍,“昜”是会意字,会意表示太阳升起,其本义为光明。在金文里,用“彡”来表示太阳下射的多束光线,使太阳光明的意象更加直观形象。

“阳”字是会意兼形声字,繁体字写作“陽”,从阜,从昜,昜亦声。其本义为高处能见到光明的地方,在《说文》中解释为“阳,高明也”。在此基础上,“阳”引申出太阳、物体的正面、鲜明、温暖、表面等含义。在文学作品中,如《洛神赋》“神光离合,乍阴乍阳”,《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以及《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等,这些语句充分展示了“阳”字丰富的含义以及古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将对自然的认知融入文字创造与运用中的卓越智慧,让“阳”字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