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能力,叫不去责怪别人

版次:11 作者:王敏

资料图片

婚姻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人可以勇敢面对,积极解决问题,但也有人却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另一半,用责怪别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今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君萍带来了真实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责怪”背后的心理动机,为我们改善亲密关系提供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

1

“他的责怪,

让我瞬间爆发了”

刚结婚一年的张丽(化名)和陈晨(化名)平时工作都非常忙,家务分工成了他们之间一个很大的难题。有时候张丽会随手收拾一下,但时间长了,很多生活用品、衣物等都不能及时整理归纳,家里不但看着杂乱无序,而且也给两个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尤其是陈晨,总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东西,而责备张丽。

有一天,张丽刚下班回家,就被后脚跟着回家的老公一通数落,“谁家乱成这样啊!你怎么不收拾屋子呢!我平时那么忙顾不上,你回来早一点,不能随手收拾一下吗?”听到老公的责怪,张丽瞬间爆发了,长时间的委屈、疲惫,一股脑发泄出来。她不明白婚前那么体恤自己的老公,怎么越来越不知道“心疼”自己了。张丽很伤心,她想知道,除了责怪,老公为什么从来没有思考积极地和她一起解决家庭面临的问题。

“那天我把心里话全部说出来,还大哭了一场,他一直听着,也没有再跟我争论。后来,我冷静下来,我们也达成一个共识,一起商定打扫计划,并且做一些物品归位的标签,在具体位置上贴出来,这样能更好地提醒彼此。现在的问题是,在那次沟通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习惯责怪别人这个问题了,但怎么改善这个情况,我们却不知道怎么办了。”张丽说。

2

“习惯性责怪,

让我陷入了怪圈”

那天,听了妻子的哭诉,陈晨心里有了很大触动。他说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冷静想想,自己这样的责怪不仅出现在家庭里,很多情况下,工作中也会如此。

“我在工作中,也有这个毛病,出现问题,总是直接责怪同事,或者抱怨合作方没有配合好,很少找自己的原因。之前我朋友也提醒过我,但都是发小,知根知底,也知道我做起事来不会不负责任,所以这个问题从来没有真正被我重视过。”陈晨回忆说,好像自己只要面对困难、问题、麻烦,就会本能地想要逃避,心里会害怕,害怕自己没办法解决,害怕事情会越变越糟,害怕可能失控……“习惯性责备别人的时候,至少我会觉得这件事我占了主动权,是我在控制的,好像这样做心里就会踏实一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陈晨自己也说不清,但说起自己的小时候,他若有所思,“可能是因为我父母从小管我特别严吧,我稍微犯一点错,他们就会对我进行严厉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和同学玩,同学不小心摔倒了,磕了头,我爸也不问清楚过程,一到学校就站在楼道里骂我,那件事对我自尊心伤害挺大的。还有很多类似的经历,可能就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我很害怕事情做不好,也总感觉没人会跟我一起面对,挺孤单的。”陈晨表情很无奈。

陈晨说:“现在我意识到了自己是有问题的,习惯性责怪别人伤人伤己,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中,我也有些迷茫,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

为什么会习惯性责怪别人?

在陈晨的表达里,能听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控制”。这类人习惯责怪别人,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才能保证事情的顺利进行,也能让自己在事情中占据优势地位。那么,除了想要控制,习惯责怪别人的人,还有怎样的心理需求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君萍分析了原因。

首先,有些人总是指责别人,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很脆弱,害怕受到伤害。他们会把自己的错误、不足之处转移给别人,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缺点,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其次,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会用责怪来表达需求。他们认为只要别人接受了自己的看法,就能得到一个“好人”的评价。他们常常会通过指责别人来让自己显得比别人更有责任心;还有一种人,会用这样的方式舒缓自己的压力,他们会把自己的情绪转移给别人,让自己感觉心情好一些。

总之,经常指责别人的人,有多种表现情况,但背后的主要原因往往都与个人的内心有关。

怎样改变这样的习惯?

首先需要认识到,责怪他人是一种逃避问题的行为,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习惯性责怪他人的人,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将“责怪”的念头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念头。在调整认知的同时,习惯性责怪他人的人,应学习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感到焦虑或害怕时,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或进行体育活动来缓解情绪,而不是通过责怪他人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

当然,接纳自己也很重要,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所以可以通过日记、自我肯定的话语来增强对自我的接纳。也可以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每天至少一次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责怪他人。通过小步骤的练习,就可以逐渐改变这种习惯。

鉴于陈晨的责怪行为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他可以通过专业指导来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小贴士

尝试理解责怪背后的动机和情绪

那么,如果你身边有一个爱责怪人的“亲密爱人”,应该如何相处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并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方式,但并不意味着面对对方的指责,就要全盘接受。保持自我认知,不被对方的言辞动摇,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关键。

其次,尝试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感受,理解他们指责背后的动机和情绪,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冲突。

同时,面对伴侣的指责,要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立即反驳或卷入争论。可以尝试以平和、理性的态度回应,或者选择暂时退出争论,给双方一个冷静下来的空间。此外,在保持尊重和理解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当对方的指责超出我们的忍受范围时,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