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王冬梅:

时刻把群众装在心里

版次:04 作者:李姝

“社区工作好不好干?”“不好干,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2010年,儿子刚上幼儿园,不甘做家庭主妇的王冬梅到家门口找了一份工作——贺兰县富兴街街道光明社区应聘信息员,工作生活两不误,她干得十分起劲儿。5年后,王冬梅通过考试成为社区工作者,2018年,由于工作能力出众,43岁的王冬梅被调到花园社区任党委书记。

01

为党员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朋友圈”

“我当时是哭着来上任的。”在王冬梅看来,社区党委书记应该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而自己面情软、年龄大,也不懂管理,实在难以胜任,面对工作的调动,王冬梅心里发怵。

但秉着“要干就要干好,干到别人前头”的心态,王冬梅走马上任,凭着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不断学习进步,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思路,探索构建了“一品牌多特色”的“党旗下的幸福花园”党建品牌,把一个排名靠后的社区,建设成了一个明星社区。

花园社区下辖的12个小区都是新建小区,存在车位不足、电动车充电不规范等问题。为此,王冬梅带领花园社区党委创新推进134红心家园社区治理工作模式,将支部建在小区,组建红色物业党支部,形成党建引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辖区企业、居民等多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同时,协商阵地、争取资金在奥园小区打造集休闲座椅、书画室、棋牌室、图书室、健身中心等约600平方米的小区党支部党群活动中心,设置“红心家园”微客厅,建立“小区圆桌会”,为党员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朋友圈”。

02

社区工作要有热心和耐心

一次辖区一位独自居住的阿姨找到王冬梅,称楼下一家住户的小孩在家昼夜乱跑,动静很大,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阿姨觉得这是在故意欺负她。王冬梅便和同事两次到阿姨家了解情况,可是每次待2个小时,都未听到任何异常响声,王冬梅劝阿姨多出门活动放松心情。

后来阿姨还是三番五次找她,并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语,王冬梅十分担心,便联合片区警察入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解,可阿姨依然不为所动,王冬梅只好联系阿姨的儿子和老公,原来阿姨患有抑郁症,自己却没有按时服药,最后家人将阿姨送到宁安医院进行治疗,王冬梅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你是干啥的?”“我是社区党委书记。”“你是书记有啥了不起……”2021年元旦后的一天,20多位居民骂骂咧咧走进社区,你一言我一语,一声高过一声,王冬梅见状后不急不躁地让居民派出3位代表表达诉求,原来大家是对小区物业不满意,要成立业主委员会,同一个小区分东西区,由两家物业公司服务,东区的物业费降到0.8元,而西区迟迟不降,服务水平与收费标准不相符。听罢,王冬梅表示支持大家,并把如何成立业主委员会给大家讲得明明白白。

社区要搭建桥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社区党委书记,王冬梅联系物业公司老板转达群众诉求,最终物业公司同意降费,并改善服务,大伙儿再也不提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事儿了,见了王冬梅总是客客气气地打招呼,“书记好!”

“社区工作鸡毛蒜皮的事特别多,要有热心,更要有耐心。”王冬梅说。

03

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几年前,一位打交道多年的老人找到王冬梅,称自己时日不多,要王冬梅帮助处理财产。“这个叔叔谁都不放心,就想把这件事交给社区办。”王冬梅了解情况后,找到律师上门为老人立遗嘱,办理房产过户手续,还带动社区工作人员,有时自掏腰包,给老人送饭。

她为困难家庭购买赠送血压计、为低保户儿童送去期盼已久的书籍、背包以及衣服,给困难家庭孩子过生日,送去生日蛋糕和小龙虾;她多方协调,开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饭桌”, 解决了空巢、高龄、失能以及半失能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在她的工作剪影里,处处都是为群众送温暖,耐心化解纠纷的身影,也因此成了群众的知心人。和居民时隔多年再次遇见时,一眼被认出来,一声亲切的“小王”,瞬间让王冬梅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04

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一头是工作,一头是家庭,实难两全。孩子上初中时,也是王冬梅工作最忙的时候,每天早出晚归,丈夫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只能给孩子做上一顿饭,另一顿饭大多都是王冬梅点外卖对付,上了高中后基本都在学校食堂吃,没好好操心孩子让她心里过意不去,欣慰的是孩子考上了大学,今年已经大二,王冬梅满意地笑了。

“最让我愧疚的是老爹脑梗两次住院,我都没能去医院照顾……”提起已经故去的父亲,王冬梅潸然泪下,当时正值新冠疫情,繁杂的工作让她难以抽身,对此王冬梅把这份苦吞到肚子里,不愿多提。干社区工作以来,王冬梅很感谢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在她回不去的时候,丈夫总能默默承担起家庭重担,把家里照顾得妥妥当当。

面对登上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王冬梅谦虚地说,自己还在努力进步,将继续密切联系群众,用一腔热情和温度与群众打交道,倾听他们的家长里短,将居民“关键小事”一一解决在“家门口”。

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