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泰山和嵩山
版次:11 作者:摘自《唐诗光明顶》
这年,山东泰山迎来了一个青年游客,他叫杜甫。
彼时出门旅行十分便利,从洛阳一路行来,沿途都有旅店,甚至还可以租驴子代步。因为社会比较安定,歹徒少,“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诗人们带着剑主要是为了拗造型。
杜甫这年二十四岁,身轻力壮,健步如飞。这是他人生中一段快乐的时光,尽管去年受了点挫折,在洛阳应试不第,但年轻嘛,输得起,大不了再考。
眺望着巍峨的东岳,但见苍翠的山峦绵延无尽、一片葱郁。朝阳升起来了,映着东岳泰山,也映着杜甫年轻的脸庞。他心情激荡地写下了一首诗,叫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青年杜甫的代表作,也是唐诗里辉映后世的名篇。杜甫用这首力量磅礴的诗告诉世界,我将会登上顶峰,让群山都在我的脚下。
就在青年杜甫眺望泰山的这年,另一个诗人带着他的酒和宝剑,醉醺醺地来到了五岳中的另一座名山——嵩山。他叫李白。
李白有两位朋友在嵩山聚会,一个叫元丹丘,一个叫岑勋,二人约李白来喝酒。李白刚游太原返回,一听见酒字,风驰电掣地便来了。一场将辉映后世千年的“嵩山酒局”就此开场。
他们喝酒的地方是元丹丘的隐居处,极具形胜,举目远望,可以见到浩荡的汝水,还有藏身在林中的古老的鹿台寺。李白喝得大醉,挥毫落纸,写出了一首叫《将进酒》的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此前李白曾去过一次长安谋取功名,没得到重视。但李白认定挫折是暂时的,自己的才华一定不会被辜负。这一年,他仍然保持着活力,相信着明天: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们痛饮狂歌的声音回响在月下、山间,连那一刻的月色仿佛都染上了醉意。
摘自《唐诗光明顶》
作者:王晓磊(六神磊磊)
文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