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桶姜山”说起的汉字故事

版次:14 作者:李尚

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乾隆皇帝寿诞之际,百官竞相献上奇珍异宝,而宰相刘墉则别出心裁,献上一桶生姜,最终博得龙颜大悦。这一情节不仅生动有趣,更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的谐音和象征意义,使得“一桶姜山”之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本辑[字言字语],我们继续在古文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的解读中,一起深入探究故事背后的古文字奥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寓意。

01

“一桶姜山”不只是谐音梗

“一桶姜山”之说,虽然史籍中并无刘墉送乾隆生姜的确切记载,但这一典故却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的谐音和象征意义,使得其寓意深远。“在古人的书写和理解中,‘姜’的繁体字‘薑’与疆土的‘疆’字有着直接的联系。乾隆皇帝自封‘十全老人’,并自称有‘十全武功’之功绩,因此,‘一桶薑土’在谐音之外,更寓意着‘一统疆山’,这一寓意自然博得了乾隆的欢心。”张鑫华说。

他进一步解释说:“‘薑’字在《本草纲目》中引王安石《字说》云:‘薑能彊(强)御百邪,故谓之薑。’这里的‘彊’与‘疆’在意义上也有相通之处。在古代,人们常用生姜来驱邪避害,因此‘薑’字也寓意着强大和守护。而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帝王,自然希望自己的疆土能够一统天下,永固江山。因此,‘一桶薑山’的寓意与乾隆皇帝的心愿不谋而合。”此外,“一桶姜山”之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反映了人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定认同。

02

“薑”与“疆”的深厚渊源

谈及“薑”字的字形,张鑫华表示:“‘薑’字是形声字,从艸,畺声。而‘畺’是会意字,本作‘畕’,是‘疆’字的初文。因此,从字形上看,‘薑’与‘疆’有着深厚的渊源。”

他进一步分析了“薑”字与相关字的字形关系:“薑”字应是“艹彊”字的省形,属于形声字,从艸,彊省声。字形虽然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薑”字与植物、疆土等概念的关联。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用植物来象征各种品质和寓意。而“薑”作为一种刺激性的根茎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常被用来驱邪避害。因此,“薑”字在字形和字义上都与植物和疆土等概念紧密相连。

03

“彊”“強”“疆”的演变

在采访中,张鑫华还详细阐述了“彊”、“強”与“疆”三个字的演变过程。他指出,“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字都经历了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演变过程。‘彊’字是形声字,从弓,畺声,本义是强弓。后来引申为健壮、加强等意义。而‘強’字也是形声字,本义为米中的小黑虫,后来由于读音相同,大量使用其假借为‘彊’的用例,导致‘彊’在典籍中的使用频率下降,最终被‘強’所取代。”

最终,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彊’与‘強’合并简化做‘强’。”谈及“疆”字,张鑫华表示:“‘疆’字是会意字,其本字为‘畕’,从二田会意,本义为划分田界。后来引申为边界、国界、疆域等义。与‘彊’相通,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因此,‘疆’字在汉字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古代社会,疆土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之一。因此,“疆”字在汉字中的地位也尤为重要。它不仅表示了国家的边界和疆域,还寓意着国家的强大和强盛。

04

“姜”与“薑”的合并

至于“姜”字的演变。张鑫华指出:“‘姜’字原本是形声字,甲骨文从女,羊声,头上有羊角装饰的女子象形,表图腾崇拜。部分金文或从母,羊声,本义为姜姓部落。后来,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姜’与本义为生姜的‘薑’字合并。”

“在古代社会,姜姓部落是一个重要的部落之一。因此,‘姜’字在汉字中承载着图腾崇拜和族群认同的意义。而生姜作为一种刺激性的根茎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常被用来调味和烹饪。因此,‘薑’字在汉字中也承载着生活必需品的意义。”张鑫华说,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姜”与“薑”的合并虽然简化了字形,但也使得一些古文字的含义变得模糊。因此,在解读古文字时,需要关注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