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支宁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
版次:15 作者:陈玲
随着机器的声声轰鸣,金凤区2024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如火如荼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是各民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一个缩影。提优人居环境、守住人文根脉,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持续刷新着亮色。老旧小区里有跨越山海的支宁人,有曾经的三线建设者。那个火红的年代,他们逆袭风沙、拼搏奋进,在这片黄土地上深深扎根,宁夏早已成为他们为之自豪的根脉。今天在金凤区,依然传唱着他们火热浪漫的青春记忆。翻开发黄的照片,我们看到了风雨与共、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
01
青春献给宁夏川
20世纪50年代至70代期间,国家从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在“一五”规划和“三线建设”战略布局中,将一批重点项目安排在宁夏。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宁夏迎来了天南海北的建设大军。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17个省份的建设者,满怀热情地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宁夏。
1958年8月1日,纵贯宁夏中北部的包兰铁路在银川接轨通车,结束了宁夏不通火车的历史。那一年,16岁的山东姑娘臧家爱,听着广播里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果断踏上了刚刚开通的包兰铁路线上,通往银川的火车。她清楚地记得,那是1958年8月3日。走走停停半个多月,终于到达了银川。一下火车,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荒滩和漫天的黄沙。大西北,在臧家爱脑海中最初的样子,与家完全没有关联。
在毛纺厂、棉纺厂、电厂、煤矿等企业中,臧家爱果断选择了毛纺厂。臧家爱说:“我们一来就盖房子,不分男女,打地基、砌墙、挖土啥活都干。”因为表现优秀,臧家爱成为第一批被分配到银川棉纺织厂蒸染车间的职工。从普通的小组长成长为工段长,臧家爱在车间里迎着隆隆的机器声跟工友沟通工作,在一百多位职工面前安排工作,不经意间也练成了一副大嗓门。
“能干咱就干,不拖泥带水!”臧家爱不服输的性子,让师傅胡庭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对这个身材单薄、没了娘的山东姑娘格外关照。
后来,能干的臧家爱被同车间的宁夏小伙相中,结了婚,生了娃,“银川成了我的家,现在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儿孙们都在银川安了家!”紫阳社区的老房子,是臧家爱守了几十年的家。抚摸着结婚照,臧家爱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她的火热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宁夏。
02
“苦也要苦出个样子来!”
和臧家爱一样,丁金香和朱国星也是响应中央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一对普通青年。不同的是,丁金香见证了银川电力事业发展,朱国星亲历了银川火车站在岁月长河中变化。
1959年5月4日,丁金香和朱国星是坐着同一趟火车从浙江义乌来到宁夏的。刚到宁夏的几个月里,二人同被分派到原吴忠市陈袁滩管理区的农场里干活。丁金香回忆说:“吃住都在老乡家,跟着老乡学干农活,我学会了用旱柳打麻绳编安全帽,他在大队上当会计……”那一年,丁金香19岁,朱国星21岁,入乡随俗成为他们扎根这片土地的第一课。
后来,丁金香到水电技校上学,朱国星被分配到兰州铁路局银川办事处镇罗堡火车站当搬道员。丁金香时常想家,朱国星会趁着休息时常来看望这个小老乡。
1961年8月,水电技校毕业的丁金香被分配至原银川电厂汽机车间。从镇罗堡火车站到银川,153公里,4小时车程,朱国星无微不至地探望关怀,让丁金香的思乡情结多了些许甜蜜的期盼。
“既然来了,就要坚持待在这儿,苦也要苦出个样子来!”朱国星的鼓励,也让丁金香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马虎。她先在车间当了8年钳工,后来成了车间统计核算员。
靠着不服输的倔强劲,支宁青年活跃在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纺织、建材、仪器仪表等各个行业,成为宁夏工业建设崛起的肱骨力量。从丁金香眼前发出的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工矿企业、千家万户。另一边,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支宁青年,沿着朱国星工作的铁路战线,在这片黄土地上深深扎根。
共同经历了支宁建设的苦,这对青年在1962年结成夫妻。两年后,朱国星被调到银川火车站。
几十年过去,银川,成了他们的家。朱国星时常怀念铁路战线的青春荣光。银川火车站从客货混运升级成客货分离,从蒸汽火车改成了电力火车,车道从五车道变成七车道、十一车道……朱国星细数着每一步变化,家就在勤劳双手缔造的奇迹中,就在那些苦尽甘来的日子里。
03
工业记忆写意的城市根脉
在“三线建设”迁建企业的带动下,银川标准件厂、银川机床修配厂、银川电线厂等一批中小型配套企业也先后建成投产。工业企业在相互协作、相濡以沫间建立了现代化工业强引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宁夏的青年,与本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留下了载入史册的“三线建设”精神。
1960年,17岁的郝胜宽从老家河北邢台,奔赴广阔待建的宁夏。刚到银川,郝胜宽就被组织派到原上海第一汽车齿轮厂当学徒。机械重工撑起民族工业的脊梁,这在郝胜宽年轻的生命中是力量、更是理想。1968年,郝胜宽辗转进入原银川机械修配厂工作。
郝胜宽回忆说:“我们在离厂区不远的荒滩盖了四合院当单身宿舍,后来单身宿舍推倒又建起了中岗楼小区当家属院……”
厂里生产的吊车、减速器源源不断送往全国各地,成为宁夏乃至全国货运和基建的钢铁臂膀。原银川机械修配厂几经改制兼并,郝胜宽也辗转了多个岗位。宣传组宣传员、铸钢车间焊工、维修工……翻开老照片,今年81岁的郝胜宽时常恍惚,“退休后的那些日子记不清楚啦,但是年轻时候支宁的日子印象深刻啊!”
这些年,郝胜宽居住的中岗楼小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秉承留住城市根脉的思路专门开辟了支宁人彩绘墙。那些沉甸甸的老照片被搬上彩绘墙。五湖四海支宁人迎着红旗、手扛锄头、开荒拓土的记忆,在老街坊间热议不休。这些记忆不仅印证着一个时代的工业发展,更铭刻这一座城市的工业记忆。
六十多年沧桑巨变,曾经的支宁青年如今大都垂垂暮年,他们把热血和青春留在了宁夏大地,早已成为这座城市为之自豪的根脉精魂。
记者 陈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