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书写教育 依然有必要

版次:02 作者:孙瑞亭

近日,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明确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坐姿和执笔姿势、培养学生正确掌握规范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技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目标。在习惯于打字和发语音的当下,如何“好好写字”“写手好字”再次引发热议。

网络时代,各种聊天工具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也让人们少了些许“见字如面”的欣喜。不仅如此,提笔忘字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项针对70后、80后和90后的社会调查显示,仅38.8%的受访者经常手写汉字,98.8%的受访者坦言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而且,不光是成人年如此,连中小学生也普遍存在书写能力弱化的问题,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非纸笔化书写等。也许有人会觉得,都已经是读屏时代了,还有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狠抓写字?从现实情况来看,十分有必要。

首先是对书写教育与书写能力的纠偏,特别在书写场景不断减少的当下,PPT多、板书少,视频作业多、手写作业少,这让中小学生与汉字的距离逐渐被拉远,提笔忘字、容易写错、写得丑、写得怪,而这肯定不是教育想要的结果。其次,汉字并非只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系统最严密的表意文字,汉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传统智慧与文化魅力,我们没有理由不写出一手好字。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写对字”到“写好字”不断进阶与提升。

此次《通知》从八个方面提出了任务措施,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到提高规范书写水平,从传承优秀汉字文化到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从规范校园用字到发挥教师表率作用,从增强数字赋能到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随着这些举措的有效落实,既有助于预防和矫正学生“脊柱侧弯”和“小眼镜”,也有助于学生学会书写正楷字和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不断提高书写质量和速度,培养汉字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在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培训的同时,不断探索数字化技术手段赋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新模式。

当然,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还需要防止“只见通知不见行动”和“雷声大雨点小”等情况的出现,既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又要注重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传承并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从细节抓起,从而重拾“字如其人、见字如面”的欣喜。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