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扎实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版次:03 作者:吴春霖
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更好赋能产业发展,为全力打造“三都五基地”、加快建设“两地五中心”,建设创新强市积聚更强动能。
A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助推新材料产业跃迁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禀赋优厚、能源保障充足、产业基础扎实、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深耕新材料领域,引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
宁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是宁夏北方高科工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是我市陶瓷产业的龙头企业,企业多年来围绕陶瓷产品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企业的发展基于宁夏庞大的碳化硅产能。该公司总经理王斌介绍,宁夏的碳化硅产能占全国市场的35%以上,但大多数处于高耗能高污染阶段,企业所要做的就是降低污染、增加产品附加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多年来瞄准碳化硅产业下游,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先后成功研发微纳米级碳化硅粉体、干压成形专用造粒粉及碳化硅陶瓷制品,包括装甲防护陶瓷、半导体芯片抛光环、导电陶瓷、陶瓷密封环、轴套及窑炉窑具等,微纳米碳化硅粉体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半导体芯片抛光环主要为台积电供货,而碳化硅导电陶瓷则为华为委托研发,用于智能手表GT2-Pro之上,填补了该项目国内空白。通过技术创新,宁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质的蜕变,成为宁夏碳化硅产业领域的引领者。
“近些年,我们一直坚持校企合作,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线产品。”王斌说,公司生产的碳化硅陶瓷被成功应用在可穿戴设备制造、碳化硅半导体被应用到无人机制造,为企业增收3000万元以上。
同样突破关键技术不再依赖进口的还有宁夏北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走进北瓷粉体事业部生产车间,40台间歇炉紧密排列,工人们各司其职,有的在显示屏前调试数据,有的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该公司粉体事业部生产经理马国军告诉记者,车间自动化程度很高,工人并不多。这是因为车间内的很多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的,并且已经申请了相关专利。
多年以前,中国缺乏完整的氮化铝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与应用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内企业只能购买设备、原料进行部分环节或部分产品的加工生产。而如今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宁夏北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了许多高端产品,比如氮化铝粉体、高端封装基板、超高热导率陶瓷基板、高精密氮化铝功能器件、芯片封装管壳等,不仅不再依赖进口,多项产品还被成功用在了芯片加工的CVD与ETCH等设备上,为我国芯片制造产业中的关键材料自主化作出了贡献。
B
做强产业链 枸杞插上“科技翅膀”
随着互联网浪潮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宁夏特产枸杞也插上了“科技化”“智能化”的翅膀。
近日,记者在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枸杞原浆做进一步研发分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百瑞源正在科技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锁鲜枸杞、枸杞原浆等产品品质,储备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加速提升枸杞产业市场竞争力。
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百瑞源通过科技研发储备技术,不断丰富枸杞产业版图。企业先后创新推出了锁鲜枸杞、枸杞原浆、枸杞保健食品等七大门类70多种枸杞精深加工产品,带动枸杞产业摆脱低质低效发展的困局,蹚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迎来供销两旺。
在百瑞源的研发大楼里,有这样两行醒目的标语:品质造就品牌,科技成就未来。2006年,百瑞源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同时,又相继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2011年,百瑞源与宁夏大学生命科学院结为产学研共建单位,在宁夏大学生命科学院建立百瑞源实验室,对枸杞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提高枸杞的功能附加值,延伸和拓宽枸杞产业链,满足不同客户的消费需求。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也壮大了公司的研发力量。
“在枸杞产业中,我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合作,开展新品种培育、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同时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探索新的加工工艺,实现了从初加工向精加工,精加工向深加工的迭代升级。”百瑞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枸杞的品质和功效,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枸杞新产品,如枸杞保健品、枸杞休闲食品、枸杞饮品等。目前,百瑞源在科技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储备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C
创新引领出成效 科技发展结硕果
“近年来,银川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数量和级别均为五市之首,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共9项,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提名获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38项,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提名获奖6项,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名获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共78项,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提名获奖18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共2项,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提名获奖1项。在新型电力系统电力保供、400kg蓝宝石晶体生产、高纯石墨烯绿色制备、口腔数字化诊疗等方面突破一大批关键技术,努力在培强创新主力军上‘走在前、挑大梁’。”银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科技支撑项目、企业梯次培育、奖补政策兑现等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实施中央、区市各类科技项目达到600项以上,上争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
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企业在“碳基”“硅基”“铝基”等技术领域和数字信息、新型能源、新型电力等产业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三新”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组建创新联合体。并以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为契机,加强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装备制造、算力等领域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每年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30个左右,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
记者 吴春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