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滩的野生动植物世界
版次:10 作者:王敏
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幅生态画卷正缓缓展开。这里曾是“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贫瘠之地,如今却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在这片重生的土地上,311种野生植物和129种野生动物找到了新家园。这些生命的回归与繁衍,不仅见证了白芨滩从沙漠到绿洲的蜕变,也彰显了生态保护工作的重大成就。
01 治沙之路,坚韧与创新的交响
在宁夏灵武市的怀抱中,有一片名为白芨滩的地方,自1953年起,它便承担着一项庄严的使命——防沙治沙,守护黄河的生态安全。这是一段跨越三代人的坚守,是一曲对沙漠的挑战,也是对生命的赞歌。曾经,这里是被沙漠吞噬的荒凉之地,如今,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治沙之路,如同一场坚韧与拼搏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智慧和汗水。“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1+4’精准治沙模式,现在看来,是非常成功的。”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介绍说,“1”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流沙固定的奥秘,草方格在沙丘上编织出生命的网格。而“4”则像是四位勇士,各司其职,各展所长,雨季撒播的草籽、穴播的灌木种子、营养袋苗的造林、春秋植苗的行动,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幅植被覆盖的壮丽画卷。
在这片沙漠的边缘,滴灌节水技术的运用,如同细雨润物无声,滋养着乔灌混交林的成长,沙地经济林的繁荣,不仅治沙,更孕育了致富的希望。
“白芨滩的治沙之路,并非一路坦途。”王兴东感慨地说,面对毛乌素沙地的严峻考验,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如同探险家般深入沙漠的腹地,他们用科技创新的利剑,不断优化治沙技术,终于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1%,将流沙驯服,让沙漠退却了20公里,守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
如今,保护区不仅成为了三北工程治沙的样板,更成为了生态旅游的明珠。在这片曾经的“生命禁区”,三代白芨滩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乐章,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从沙漠到绿洲的奇迹。
02 生物多样性的景象正悄然上演
在保护区的治沙成果背后,生物多样性的景象正在悄然上演。这片曾经贫瘠的沙地,如今已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白芨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诠释。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调研显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白芨滩取得了显著成果。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动物由115种增加到129种,植物由306种增加到311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保护区内首次发现了豹猫,这一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的出现,标志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食物链的趋于完整。”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瑞霞介绍。同时,白芨滩的保护工作并非孤立无援。科研团队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库建设、资源监测调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投入和努力。多年来,他们深入保护区,实地调查研究,对保护区极小珍稀濒危物种沙冬青进行育苗和扩繁,扩大种群数量,建立沙冬青种质资源库,并对周边灌木林人工更新复壮,使沙冬青得以保护,确保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在白芨滩,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物种数量的增加,更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护区的治沙措施,如草方格固沙、乔灌混交林营造等,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恢复。同时,保护区还积极推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让公众走进沙漠,亲近自然,增强了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支持。”王瑞霞说。
在保护区,一场关于生命与智慧的故事正在上演。一曲生物多样性的乐章,由豹猫、红隼、沙芦草、沙冬青等野生动植物一起奏响。让我们一起探寻这片沙漠绿洲中的自然奥秘,见证生态恢复的奇迹。
03 豹猫白芨滩的“夜行者”
在白芨滩,豹猫是沙漠绿洲的神秘“夜行者”。2017年,它们不经意间进入了科研人员的红外相机镜头,其“独行侠”的神秘面纱方被揭开。豹猫喜欢在夜幕下巡游,轻盈的步伐,使得猎物难以察觉。它们的食谱广泛,从野兔到鸟类,甚至松鼠,都难逃其利爪。豹猫的敏锐听觉和夜间视力,使它们在黑暗中游刃有余。阳光明媚的午后,它们会选择隐蔽的树丛小憩,或是高处俯瞰自己的领地。“豹猫的出现,标志着生态系统的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提升,是白芨滩生态恢复项目成功的明证。”保护区科研科工作人员王俊说。
04 红隼 绿洲天空的“无声猎手”
红隼,作为天空中的“无声猎手”,在白芨滩展示着它们独特的捕食艺术。随着第一缕阳光照亮保护区,红隼便开始了一天的狩猎。它们在清晨的微风中翱翔,利用出色的视力搜寻地面上的猎物。红隼的飞行技巧精湛,能够在空中悬停或快速俯冲,捕食动作干净利落。它们的爪子和喙锋利无比,无论是地面上的鼠类还是空中的昆虫,都难以逃脱。在白芨滩,红隼会选择在高处筑巢,以便俯瞰四周,更好地守护领地和监视潜在威胁。它们与伴侣共同承担抚养后代的重任,轮流外出捕食,确保雏鸟得到充足的食物。
05 灰鹤 白芨滩的优雅旅者
灰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迁徙鸟类,如今在自然保护区也可以见到,很像是沙漠中的优雅旅者。它们拥有修长的双腿和颈部,灰褐色的羽毛,以及鲜艳的红脸和黑色喙。其敏锐的视觉和听觉,方便寻找昆虫、小鱼和植物的根茎等食物。灰鹤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它们通常成群结队地生活,共同觅食和迁徙。在迁徙时,它们通常会排成“V”字形的队列,这种飞行方式能够减少空气阻力,提高飞行的效率。每年春秋两季,灰鹤都会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它们的出现,不仅为这片干旱的土地增添了生机,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关于鸟类迁徙行为的重要信息。
06 沙芦草 沙漠绿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白芨滩,沙芦草以其独特的生存策略,演绎着生命的坚韧与智慧。“这种草本植物的叶片面积很小,利于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的沙地环境。沙芦草的根系深扎地下,侧根铺得广,有助于植物在沙漠中稳固生长,同时有效吸收水分。”王俊说,在繁殖方面,沙芦草的种子属于风播植物,会随着流动的沙子移动,保持在流沙的上层表面,这样有利于在沙漠中传播和繁衍。沙芦草的存在,不仅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也为白芨滩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它们是沙漠绿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07 沙冬青 沙漠中的绿色勇士
沙冬青,这种常绿的灌木,在白芨滩的沙丘上展现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的植株普遍较低矮,枝条硬化成刺状,不仅帮助它们抵御强风,还能减少水分的蒸腾。沙冬青的茎枝上长有光滑的白色蜡皮,可以反射强烈阳光,避免过度的蒸腾,这是它们适应沙漠环境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光合作用方面,沙冬青依靠其绿色的枝条来进行,即使叶子退化,也能在极端环境下继续生长。“沙冬青的根系发达,主根扎得深,侧根铺得广,这有助于在沙漠中稳固生长,同时有效吸收水分。沙冬青不仅是沙漠中的绿色勇士,它们的生存智慧也给我们的保护工作提供了许多启发。”王俊说。
08 柠条 沙漠治理的关键植物
在保护区里,柠条以其独特的生态特性,成为沙漠治理的关键植物。这种耐旱、耐寒的灌木,在贫瘠的沙土中顽强生长,其根系深入地下,稳固沙土,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为干旱的沙漠带来了生机。柠条植株低矮,叶片小而厚,表面覆盖着蜡质层,能有效降低水分蒸发,适应干旱环境。其根系发达,主根深扎地下,侧根繁茂,有助于稳固沙土,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此外,柠条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通过种子繁殖和根蘖繁殖,为沙漠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柠条的存在,不仅展示了沙生植物的生命力,也为我国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资源。
白芨滩的野生动物
保护区内有129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白尾鹞、苍鹰、红隼、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荒漠猫、兔狲。这些野生动物的出现,反映了近年来白芨滩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白芨滩的野生植物
保护区共有野生植物311种,其中包括发菜、沙芦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此外,保护区内还有许多其他植物种类,如沙冬青、柠条、花棒、沙拐枣等,这些植物在防风固沙和保护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