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养殖技术 拓宽销售渠道

兴庆区精耕细作 让渔业“游”出新天地

版次:08 作者:肖梦琪

近年来,兴庆区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连年增加,现代化设施渔业正朝着多元化、生态化、高质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兴庆区有从事水产养殖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5家,水产养殖面积达16940亩,主要养殖锦鲤、大闸蟹、南美白对虾等。

锦鲤产业旺 游出致富路

近日,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的锦鲤迎来销售旺季,走进宁夏青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车间,记者看到,各色的锦鲤时不时翻腾跃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渔友们,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它的鱼尾和鱼鳍游动时非常飘逸。”宁夏青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芦伟和公司主播正熟练地打开直播平台,向观众们进行现场直播。很快,网络平台上顾客云集,掀起了一波抢购潮。在车间另一边,工人们将直播销售出的锦鲤迅速装袋、充氧、打包。

要想养出花色好、体格壮的精品锦鲤并非易事。芦伟告诉记者,2020年他在镇河村建起第一个锦鲤池,由于技术不过关,经验不充足,交出了上百万元的“学费”。后来,他去外地学习锦鲤养殖技术,得到了业内资深专家的指导,并仔细研究了锦鲤的生长习性、繁殖窍门及防病治病方法。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发展,如今公司以水产标准化生态养殖为重点,形成了集水产养殖、销售、科普、观光于一体的运营模式。

据芦伟介绍,锦鲤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品质好的锦鲤甚至是一鱼一价,他大胆尝试多元化销售模式,线上线下两手抓,现在每天通过直播可销售3000元至20000元的锦鲤,预计今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左右。

兴庆好蟹“突围” 蟹博会上销售一空

“抓紧捕捞,中午前就要发货。”10月下旬,在位于掌政镇的塞上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婷正指挥工人从塘里将一只只大闸蟹捕捞上岸,准备打包发往外地,这批螃蟹是10月24日举办的首届河蟹产业(上海)博览会上的订单货品。

“来自全国50多个河蟹主产区的200多家企业都参与了蟹博会,我们带过去的1300斤大闸蟹全部售空。”说起当时参展的场景,张婷激动地说。螃蟹受欢迎,得益于兴庆区独特的自然气候、优质的黄河水、绿色的养殖技术,让养殖的螃蟹肉质鲜美。如今,“塞上黄河大闸蟹”品牌已经打响了名气,张婷的养殖基地成为了银川大闸蟹养殖基地的样本。

张婷以“线上+线下”方式,积极推广自己养殖的螃蟹,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在兴庆区养殖的螃蟹。“我很喜欢吃螃蟹,以前都是让江浙地区的朋友邮寄过来,现在不用了,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好品质的螃蟹。”消费者何洁在看过张婷的直播后,特地来到基地购买螃蟹。

多举措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兴庆区以掌政镇掌茂路设施渔业产业带为基础,争取相关资金支持三文鱼养殖基地、清水湖现代设施产业园的建设,全力打造兴庆区现代虾蟹智慧产业园。同时,将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池塘全部列入尾水治理范围,累计改造标准化池塘2100亩,完成3家养殖企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及尾水治理工程,将“尾水”变“活水”,每亩纯利润提高30%,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养殖尾水零排放。

在强化合作交流方面,兴庆区定期邀请科研人员举办渔业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本地渔业从业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其中,南美白对虾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应用复合载体微生物技术、光催化蛋白处理技术,攻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和水体微生物稳定的难题,真正实现了循环水养殖零污染、零排放;在大闸蟹养殖过程中,采用双层覆膜池塘护坡、底部纳米增氧机和水草栽植水环境生物调控等优新养殖技术,提高了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此外,兴庆区还通过丰富活动、媒介搭台、多方交流等形式,组织线下、线上直销活动,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实效,提升了“塞上黄河大闸蟹”“青鳞锦鲤”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