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回忆录是“风口”还是“坑”

版次:02 作者:孙瑞亭

“写一本净赚好几万元”“一年实现10万元副业不是梦……”最近,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的帖文突然火了,在种种“种草”文章中,这一行俨然成了“银发经济”的新风口。然而,其中也隐藏着不少消费陷阱,在“入局”前还是需要多进行了解,谨防“风口”没抓住反而掉进坑里被收割。

回忆录“赛道”突然爆火其实是现实需求与相关业务拓展叠加的结果。一方面老年人虽然节俭但愿意在情绪价值上消费,把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如今制作相关产品的途径、价格与时效也愈发亲民,一些公司、工作室便从中发现了商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代写回忆录每千字从两三百元到千元不等。当然,想要通过代写回忆录这个所谓的“副业”来赚到钱,目前还面临两个难点,一个是采写过程,一个是获客渠道。采写顺畅,对方又很满意的情况毕竟是少数,而想通过AI生成来“取巧”的也肯定没有什么太好的效益,而且尽管不少人会有这类的需求,但是想寻找到潜在客户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既然有难点,为什么社交平台上会有那么多帖文传递出“轻松赚大钱”的感觉呢?比如“在小县城帮退休老年人写了三本回忆录,收入够买一辆车。”“我最困难的时候靠给老人写自传赚了18万元,文笔不好的可以试试”“初中毕业,代写回忆录月入2万元”……这些“知音体”“文摘体”的帖文很明显真实性存疑。当然,不管赚不赚钱先包装成很赚钱的样子,这也是一种营销方式。但是,如果只是靠包装来兜售自己那些所谓的“教程”,多少就有些“货不对板”。自己可能都没赚什么钱,反过来却教别人赚钱,显得有些不厚道。有报道称,有人压根没怎么写过,但是却开办起了写作训练营,卖起了培训课包,而且收费并不低。

显然,代写回忆录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需加强监管和正向引导,应尽可能地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为晚年生活留下美好纪念。无论是有需求的老年人,还是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者,都应当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分清楚是“风口”还是“坑”。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