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说“冬”字

版次:11 作者:李振文

“终”与“冬”的不同字形。

“仌”与“冰”的不同字形。

今年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日,自此日开始的十五天内即为立冬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讲:“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逸周书》曰:“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立冬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寒冷的冬季正式来临。那么,“冬”的甲骨文本义是什么?与“终”或者“冰”的古文“仌”是否有所关联?商朝历法中又是否只有春秋二季,并无四季之分?本辑“字言字语”,我们继续在银川古文研究者张鑫华的带领下,就此一一探究。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半坡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老官台文化等新石器早期或晚期文化均在此扎根,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文化形态,夏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也位于黄河流域,因此百川以黄河为尊,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图腾。

“但是,‘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一次性划分完成的。”张鑫华说,“一般认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两分(春分和秋分)或两至(冬至和夏至),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以太阳为依据,晚上以星辰作为参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观星象判断四时的依据,《诗·豳风·七月》曰:‘七月流火’,意思是农历七月,大火星从西方落下。标志着暑去秋来,秋分时节的到来。”

张鑫华介绍,因商人主祀火,因此大火星又称为商星,《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等到大火星从东方升起,便是春分时节到来的标志,因此,有观点认为,商朝只有春秋两季的概念,并无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也就是说在商人的概念中,相对温暖的春夏为一季,相对寒冷的秋冬为一季,主张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

至秦汉之前方确立

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中说:“商代和周初只有春秋两季,后来发展为四季……甲骨文有时以春与秋为对贞……甲骨文无‘夏’字,唯有‘冬’字,但均作‘终’字用。”

在《岁、时起源初考》中,于省吾也提出了质疑:“古籍中之称四时者,‘春夏秋冬’与‘春秋冬夏’互见。何以在春与秋之后,先称冬而后称夏呢?这是从来学者不解之谜。”

《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墨子·天志》:“制为四时,春秋冬夏。”《墨子·明鬼》:“春秋冬夏选失时。”等都是“春秋冬夏”的表述次序。这或许说明,在商代甚至西周早期,当时的人们只有春秋而时的概念,而没有春秋冬夏的四时概念。

“所以说,商朝是否存在四时之分的概念,学界是存疑的。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根据《尚书》中的相关记载,表明至少在西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四时的概念,并逐渐确立了‘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合二分、二至、四立),而至秦汉以前,已完全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张鑫华说。

仌与冰,冬与终

接下来该说“冬”字的释义了,不过在此之前,得先明了一个大家不常见的象形字——“仌”(bīng)。

“仌,本义是水冻结而成的固体,《说文》:‘仌,冻也。象水凝之形。’许鍇注:‘冰初凝,文理如此也。’‘仌’是‘冰’的本字,后人以‘冰’代替了‘仌’的写法,《说文》:‘冰,水坚也。从水,从仌。凝,俗冰从凝。’段玉裁注:‘冰各本作凝,今正,谓象水初凝之文理也。’所以,‘冰’又是‘凝’的俗字。”张鑫华介绍。

接下来说冬。冬是会意字,甲骨文是绳两端打结的象形,表示一件事情的结束,本义是终了,引申为一年的终点。金文有两种形态,一种延续甲骨文的字形,一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日”和表意符号“一”,像是太阳被包起来的样子,以示寒冷,表示到了一年的终点。

“至战国时期,‘冬’与‘终’开始分化。楚简在金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丝线的‘纟’来表示甲骨文的本义,经小篆之后隶定为‘终’。”张鑫华说,或许是楚简的“冬”字不太能确切地表示寒冷的意思,小篆又增加了 “仌”的象形,突出年终结冰的季候特征,成为后来隶定为“冬”字的依据。《说文》中记载:“冬,四时尽也。”段玉裁注:“冬之为言终也。《考工记》曰:‘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仌。”

豫州,有象之州

由上述可见,“冬”“终”二字原属同一个字,本义是终了,“终”是“冬”的本字,这也印证了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无‘夏’字,唯有‘冬’字,但均作‘终’字用。”的意见。

但是,在张鑫华看来,商代和周初只有春秋两季,后来发展为四季的意见还需探讨。他认为,商朝早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商丘,晚期殷商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安阳,均属河南之地。河南古称豫州,简称“豫”,“豫”是形声字,本义是体型较大的象。《吕氏春秋·古乐》中即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春秋左传》和《后汉书》也提到河南战事中使用大象的例子,所以豫州是有象之州的意思。

“现代研究表明,商朝时黄河流域一带较为温暖,鳄鱼、犀牛、水牛等亚热带动物曾在此繁衍生息,考古遗迹中也出土了大量与象有关的陪葬品。这或许可以作为于省吾‘商代和周初只有春秋两季,后来发展为四季’意见的佐证,由于气候温暖,温差不大,因此,将一年只划分为春秋两季是可能的。”张鑫华说。

另一方面,张鑫华也强调,与寒冷气候有关的“冰”(仌)、“雪”等字的甲骨文是存在且十分形象的,表明商人在创造甲骨文时是充分了解这一气候特征的,那么春秋两季的划分可能就有疑问。具体真相如何,尚需更多的时间、资料和考古证明。

记者 李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