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琳《流年赋》出版

诗歌是生活的诗意表达

版次:12 作者:吴璇

侯志琳。

侯志琳诗集《流年赋》。

近日,作家侯志琳的最新诗集《流年赋》出版。在她看来,诗歌是生活的诗意表达,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最初邂逅

侯志琳(笔名子韵)是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说起最初与诗歌的邂逅,侯志琳回忆起年少时的一个片断: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初中放学后的她踏入家门,目光被院子中的景象深深吸引:在风雨洗礼下,几朵花顽强地绽放,让她忍不住想用文字去记录下这一幕,于是,一首名为《雨中花》的诗在她脑海中悄然成形……

这次经历,是侯志琳记忆中她诗歌创作的起点。自此以后,她更加留意周围的一切,无论是晨曦初露的温柔,还是夕阳西下的壮美,都成为了她笔下的素材。她发现,诗歌能够用最简短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境,这与小说和散文截然不同。

尽管学业繁重,侯志琳对诗歌的热爱却与日俱增。她沉醉于那些优美的诗句中,享受着文字带来的精神愉悦。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她习惯于随手写下感悟,不知不觉中,这些早期的练笔之作,成了她诗歌创作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精雕细琢

由于工作等原因,侯志琳的诗歌创作一度断断续续,直到2019年,她的一组诗歌被刊载于《盐州文苑》。这无疑给了她很大的动力和欣喜,在她看来,这也是自己正式踏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开始。

谈起这组诗歌,她至今印象深刻。“比如其中的长诗《秋日》,描写了一幅秋水长天、辽阔无边的秋日画卷。一朵花与一片云相伴,烟霞淡去后天际的寂寞无垠,秋风拂过,露珠转凉,带出了秋意的微寒……”侯志琳说,创作这首诗时,自己在语句的雕琢与用词的考量上反复修改,力求精准表达。“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发现不尽如人意之处,而诗歌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逐渐成形,趋于完善。”

节气之美

聊完过去,侯志琳说起新诗集《流年赋》。她说,这部诗集凝聚了她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流年赋》中,侯志琳关注自然的变化,将古人智慧融入其中,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每个节气在她的笔下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既体现了节气的物态和生态特征,又融入了她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流年赋》的章节设计别具匠心。第一章是二十四节气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年四季的变幻,展现了节气的独特魅力。第二章则是一系列相对较长的诗歌。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涵盖了生活中的多个元素,如三月天、五月天、叶落于秋、新年、红酒、牵牛花等,都是她触景生情的产物,蕴含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哲思。第三章则是“三行诗”,这种题材极具挑战性,要求诗人在极短的篇幅内传达出深刻的意境和哲理。

凝练表达

在创作《流年赋》的过程中,侯志琳对“三行诗”的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她认为“三行诗”看似简单实则极难,需要高度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

以《时间》这首诗为例,诗中写道:“虫子们在奋力地爬行/但始终追不上/一只飞鸟的身影”。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诗人对时间的深刻诠释。“不同的人对这首诗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三行诗’的魅力所在。”她说。

在创作《层林尽染》时,侯志琳从树与叶的关系入手,代入叶子的视角进行创作,“树与叶/在流年深处交相辉映/坦露心扉”。她说,创作“三行诗”需要将自己融入所写事物中,用最精炼、真挚的语言营造意境,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我更喜欢写短诗,因为短诗能够更精炼地表达情感、传达深刻内涵。”侯志琳说,她习惯于在诗歌中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希望自己的诗歌能让读者在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时,仍旧能保持一份本真、温良而通达的心态。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