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
距离糖尿病还有多远?
版次:10 作者:刘威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预防糖尿病,还要提防糖尿病前期的一些信号,比如一些人频繁出现餐前低血糖,感觉饥饿、心慌、手抖,可能是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雷晨在此提醒,糖尿病前期,是正常血糖到糖尿病的过渡阶段,也可以理解为一只脚已踏入糖尿病大门。而那些被糖尿病前期“偷袭”的人,如果不能早发现、早控制,很有可能拖成真正的糖尿病。
病例
餐前频繁手抖、冒汗
竟然是糖尿病前期
最近天气冷了,每到下午四五点钟,60岁的徐阿姨总是感觉心慌、出汗、手抖,必须吃点蛋糕、糖果等甜食才能缓解。有次路过药店她测了血糖,只有3.0mmol/L。自从知道了自己有低血糖后,原本就比较胖的徐阿姨每餐特意多吃些,一段时间下来体重增加不少,但下午心慌冒虚汗的症状并没改善。最近,徐阿姨到医院检查,接诊医生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徐阿姨之前查空腹血糖正常,但超重多年,一直有高脂血症的情况,认为她可能是糖尿病早期出现的反应性低血糖。进一步的检查后医生发现,徐阿姨胰岛素水平偏高,存在胰岛素抵抗,餐后两小时血糖9.0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医生建议徐阿姨尽早干预,否则很可能会进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高血糖吗,我是低血糖,怎么还成了糖尿病前期了?”听了医生的话,徐阿姨很疑惑。
糖尿病前期及时干预,可降低发病风险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定义中,在人体非应激状态时,空腹静脉血糖超过7.0mmol/L,就是糖尿病患者。而空腹血糖值在6.1mmol/L~7.0mmol/L之间,被称为“糖耐量异常”,这部分人群是糖尿病的前期。7.8mmol/L是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的上限。即使空腹血糖正常,若餐后2小时血糖值介于7.8mmol/L~11.1mmol/L,就称为糖耐量异常,也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它并不是糖尿病,但却是2型糖尿病发生前的一个必经阶段。幸运的是,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阶段,如果进行早期干预,也许可以‘悬崖勒马’,但任由其发展,就要终生与糖尿病做伴了。”雷晨主任提醒。
有数据显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进展为糖尿病。相反,如果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对生活方式和药物进行积极干预,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就可能大大降低。
警惕糖尿病早期的一些信号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不明原因体重减少。但很多人在确诊糖尿病时,并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信号呢?
糖尿病的一些非典型症状包括:体倦乏力、长期低血糖等,一般发生在糖尿病早期或前期,随着病情加重症状会趋于典型。
生活中,低血糖的情况并不罕见,正常情况下,人体能量不够,消耗的糖分增多,血糖低于一个特定水平时,就会发生饥饿性低血糖,表现为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恶心等。但糖尿病也会有低血糖表现。“由于糖尿病,糖分利用不了,血糖在血液里,无法进入细胞,导致低血糖的发生。虽然两者症状类似,但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性低血糖多由于运动量突然增大或摄入量明显不足导致,一般是偶尔发生,不需要太过紧张;但早期糖尿病患者常在第二餐餐前或餐后两到三个小时出现反应性低血糖,且这种情况会长期、频繁出现。所以,长期在餐后或餐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人,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雷晨建议。
试试这样做,稳住血糖
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如何科学饮食让餐后血糖稳定?雷晨主任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如果体重超重或肥胖要积极减肥,因为肥胖者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就餐时要控制饮食,主食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比如粗粮、玉米等,少喝粥类,早餐可选纯豆浆或者纯牛奶代替稀饭,尽量少食含糖量高的水果、油煎或油炸的食物、肉汤等,因为这些食物升血糖快。
先吃菜后吃饭,更有利于血糖稳定。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可以先吃蔬菜,配些鱼肉,再开始吃米饭,而且一大口菜配一小口饭。
最好每天坚持运动,每次运动不能低于半小时,运动有助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糖。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都要关注
“早上不吃饭,去医院查个空腹血糖”是大多数人的习惯,一旦空腹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就觉得可以排除糖尿病。但是,很多人常规体检只检测空腹血糖不查餐后血糖,可能导致一部分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被漏诊。
雷晨进一步解释,其实,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糖尿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初期,空腹血糖可能还正常,可餐后一小时血糖已经升高了。由于一般人缺乏对餐后一小时血糖的了解,往往会有所忽视。“而常规的健康体检只检查空腹血糖,无法对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及时诊断,这就可能造成一些糖耐量减低者或症状尚不明显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漏诊。”
还有一些糖友认为,只要控制好空腹血糖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完全正确的。血糖控制得好与坏,不能光看空腹血糖,还要看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值。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比值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值,不受时间、进餐与否等因素限制,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尽早发现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测量餐后血糖,计时应从吃第一口食物算起,到之后的两小时结束。有的人从进食中间开始计算时间,有的人吃完饭后再开始计算时间,这些都是错误的。这样测得的血糖值往往偏低,会影响监测结果。
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血糖
建议糖尿病或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以下时间点的血糖监测。
▶空腹血糖。这是自我血糖监测的基础,尤其当患者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并控制血糖水平。
▶餐前血糖。血糖水平很高,或存在低血糖风险时。
▶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者,需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睡前血糖。注射胰岛素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夜间血糖。疑有夜间低血糖者,宜监测血糖。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