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内耗,如何调整?
版次:11 作者:王敏
你是否经常感到内心疲惫、精神压力大,甚至还经常否定自己?久而久之,做很多事还会习惯性翻来覆去地思考。对于这种常陷入过度思考、自我消耗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为习惯性内耗。习惯性内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多时候源于我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应对态度。那么面对习惯性内耗,如何调整自己?让我们一起听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君萍怎么说。
持续内耗的人
总认为自己不行
“持续内耗的人,总认为自己不行。精神内耗,这个词虽非心理学专业术语,却能精准描绘一种心理状态。”魏君萍解释道,“比如我曾接触过一位在外企工作的男子,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团队中总是过分关注同事和领导对他的看法,每次准备发表意见时,他脑子里就像有两个小人争吵不休,一个鼓励他表达想法,另一个则不断质疑他的观点是否足够好。”
“他在面对工作任务时,总是不自觉地放大自己的缺点。比如,有一个项目进度稍有延误,他就开始自我怀疑,‘我是否不够称职?领导会不会对我失望?’”魏君萍说,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让这个本身挺优秀的人,在解决问题时犹豫不决,甚至拖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这个男子的情况就是习惯性内耗的典型表现,他总是自责自卑,情绪固化在消极状态,不断地自我设限。即使他知道应该冷静分析问题,但内心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却让他难以迈出行动的步伐。”魏君萍指出,这种“我不行”的思维定式,让他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也因此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习惯性内耗不仅影响个人的情绪,还会削弱一个人的行动力和自信心。对于特别容易持续内耗的人来说,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寻求改变,是摆脱内耗困境的第一步。”魏君萍提醒道。
总是被未发生的可能性所困扰
一位网友对“精神内耗”的描述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他说:“言未出,结局已上演无数版本;行未动,心中已隔万重山。”这番话生动地描绘了习惯性内耗者的内心世界。
“这位网友的描述非常贴切,习惯内耗的人总是被未发生的可能性所困扰。这类人的大脑就像是一台无法停歇的机器,不断在焦虑和担忧中循环。生活中,有些人会经常在情绪的起伏中挣扎,一会儿因为想象中的成功而兴奋,一会儿又因为担忧失败而沮丧,心里总是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魏君萍解释说,身体上的症状也是习惯性内耗的明显标志,“比如在习惯性内耗的时候,会经常失眠和肌肉紧张。我还遇到过一个女孩,因为长期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出现了消化不良和频繁的头痛。在人际交往中,她总是感到异常紧张,仿佛自己时刻处在聚光灯下,害怕别人的评价和目光。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症状,那么就要引起重视了。”魏君萍强调,习惯性内耗的人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听取专业的建议,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思维和情绪,逐渐走出内耗的困境。
产生习惯性内耗的原因有很多
习惯性内耗,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境,其成因复杂而多样。对此,魏君萍解释说,首先,过度思考和自我怀疑是导致内耗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人群在作决定时,往往会陷入无休止的思考循环,对每一个可能的后果进行反复推敲,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机遇。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常常在内心深处质疑自己的决定,这无疑也影响着他们的行动力和自信心。
“焦虑和不安也是习惯性内耗的心理土壤。这类人可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极度担忧,对过去的失误或失败无法释怀,导致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不安的状态。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对生活期望过高,有强烈的攀比心,这也是他们内耗的催化剂。”魏君萍提醒说,内耗不仅伤害自己,很多时候,还会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比如在恋爱关系中,他们可能会过度依赖伴侣,时刻需要对方的陪伴和关注,一旦对方有一点疏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冷落了,进而陷入焦虑和不安之中,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建立亲密关系,甚至有可能会伤害到对方。”
●减少过度思考
给自己作决定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比如10分钟内必须作出选择。这有助于减少无休止的权衡。
写日记:将你的担忧和思考写下来,这样可以帮助你清晰地看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记住,完成总比完美要好。
●增强自信
不断肯定自己:每天早上对着镜子说几句正面肯定的话,如“我值得”,“我可以做到”。
小成就也值得庆祝: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取得进步和成就,都值得庆祝。
学习新技能:通过学习新技能或新知识来提升自己,每一点的进步都是自信的积累。
●接受不完美
设定目标,确保你的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
同时,要认识到事情不可能总是按照计划进行,接受这一点可以减少失望。
●调整心态
每天花点时间思考你感激的人和事,这有助于减少与他人较真、比较。要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而不是与他人的比较。
●接受失败
当失败发生时,分析原因,从中学习经验教训,而不是自责。
与朋友或家人分享你的失败经历,他们的支持可以帮助你更快地恢复。
对自己温柔一些,理解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
记住,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就能彻底转变。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