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和商家别再玩套路

版次:02 作者:人民网

“预售实付高于直接消费,保价服务形同虚设。”“满减规则搞不懂,预售价比直接买更贵。”……据报道,今年的“双11”,一些平台和商家依然在玩套路,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今年“双11”前夕,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其中明确规定:“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围绕促销工具、折扣展示、优惠发放、结算支付等关键环节,全链条优化促销规则,保障活动规范、透明。”而一些平台和商家无视提示,路子很“野”,在违规促销的道路上狂奔,既有损法律法规尊严,也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比如,多家电商平台存在促销陷阱,有的商品一夜之间涨价数百元,让凑单满减后的价格反而高于活动前。还有消费者发现,支付定金后,尾款竟然涨价,所谓的“尾款人”变成“韭菜人”。有专家指出,相关行为涉嫌价格欺诈。按照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否则要承担相应责任。

其实,在“双11”前后“先涨后降”等乱象并非新闻,而是存在很久的套路化操作。消费者屡屡吐槽,监管部门也一再发声,仍有商家铤而走险。

按规定,电商平台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比如,切实落实审查核验义务,确保经营主体信息真实有效。再比如,严格落实信息公示义务,提升线上经营行为透明度和公平性。应该说,这些都是平台的分内事,是应该做的基本操作,但一些平台逃避了责任,放弃了担当。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直面公众痛点,依法依规处理那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平台和商家,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