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推进医康养结合新模式

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版次:04 作者:吴春霖 徐碧颖

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是每一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近年来,银川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守护最美“夕阳红”。

A

养老院未病先防 让老年人生活更有“医靠”

初冬时节,走进宁夏塞上鸿儒颐养院,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温馨而有序的景象。该院将医疗与养老深度融合,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有经验丰富的医生、细心体贴的护士以及专业的养老护理员,老人们每天都能享受到健康检查,医护人员密切关注着老人们的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变化,实现了医疗资源和养老生活无缝嵌入。“住在这里,我感到非常放心、安心,这里有医生定期给我做检查,稍微有点不舒服,马上就能得到治疗。”91岁的方奶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作为银川市为数不多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宁夏塞上鸿儒颐养院打破传统的养老模式,依托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宁夏秦杨中医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和技术优势,打造以中医养老、医养结合、康养融合为主导的医养型护理院,通过中医养老的新模式让入住老人切身享受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服务优势。

“自办院3年来,我们一直践行‘以长者为中心,为长者提供健康的养护服务,让家属回归正常生活’的服务宗旨,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养老服务。无论是高龄老人、重症患者、长期卧床者,还是残疾人士,都能在这里得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医疗、康复和护理方案。”该院副院长周丽娟说,在急病救治方面,普通的头疼脑热,养老院医生可以通过中医方法进行治疗,若老人发生重大突发急病,颐养院可在120到达之前先行提供专业的急救服务,然后转入三甲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实现“小病不出院,大病有保障。”截至目前,该院累计入住老年人300余位,提供中医服务高达2000余次,中医药对于缓解老年人失眠、便秘以及关节疼痛等效果显著。

康复训练是医康养模式中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宁夏塞上鸿儒颐养院,专业的康复师会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丰富的娱乐活动也为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活力,老人们在欢乐中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心理状态也愈发积极向上。“这里每天都有各种康复活动和娱乐活动,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了。”70多岁的李大爷兴致勃勃地说。

B

社区“医康养结合” 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老年人适应数字时代的就医方式,银川市各级医疗机构都保留了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保留现金支付方式,并配备导医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银川市重点加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老年病专科建设,目前全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立了老年医学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提供就医便利服务。 与此同时,银川各社区着力推进“医康养结合”,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11月17日,在金凤区清水湾社区,不少老年人正在社区体验各类健康理疗服务。记者看到,有的老人双脚放在扶阳仪上调理身体,有的在氢氧雾化机旁吸氧,还有的在测量血压。这是社区联合五禾八通(宁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为老年人定制的智慧养老模式,得到了辖区老年人的一致肯定。“我在这里理疗的效果很好,各种理疗仪都能用,办月卡才99元,使用不限次数,真是给我们老年人提供了实惠。”80岁的潘玉兰老人告诉记者,社区还有理疗室,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提供理疗服务。

据清水湾社区党委书记吴海明介绍,为了让老年人乐享幸福晚年,社区不断优化提升服务能力,联合有关机构,以医疗、康养、居家综合服务为基础,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建立居家养老照护系统管理平台,推出集养生保健、健康监测、生活服务保障等为一体的多元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可穿戴设备对老年人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数据自动上传至老年人健康档案,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对老年人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示。

为了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银川市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建设,把2700平方米市级房产免费提供给金凤区碧水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增设了老年医学科,设置医养结合床位16张、安宁疗护床位4张。“我父亲5年前因肺部肿瘤做了手术,最近发现肿瘤淋巴管转移,需继续进行化疗,但他身体虚弱,无法支撑后续化疗,我们听说碧水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安宁疗护中心,就将父亲送过来,先进行营养治疗,待身体各方面指标好转后再进行化疗。”市民黄先生说,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各项检查、治疗,不用去大医院排队,真的很方便。

同时,我市还指导兴庆区大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设置医养结合床位16张、安宁疗护床位10张。我市还将中医药服务内容融入医养结合工作,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康养、住院及治未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医药服务占比100%。

记者了解到,我市卫生健康部门还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由“健康云管家”的专业健康管理师团队联合家庭医生和医疗专家团队组成“1+1+N”的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家庭医生直播义诊活动,打破传统就医壁垒,突破空间场景限制,实现与老年人的零距离互动。

C

全市首家老龄广场开业 适老化产品消费火爆

自宁夏启动适老化产品“焕新”补贴活动以来,智能视频门锁、智能呼叫器、电动智能轮椅等适老化产品涌向市场,让老年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

11月16日,由银川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银川银房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银川市首家老龄广场——银房康养适老化产品展示中心,在金凤区尹家渠北街万家汇生活广场开业。现场,电动轮椅、爬楼梯轮椅、扫地机、智能门锁等适老化产品前围满了市民,工作人员一边向老年人推介产品,一边耐心讲解如何申请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补贴。

据介绍,银房康养适老化产品展示中心集合了目前养老领域内智慧养老、科技养老、适老化改造等多种产品达800余种,涵盖长者看护、呼叫、健康类、安全类、家务辅助、如厕辅助、盥洗辅助类等13大类型,可满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康复保健等多方面、多元化需求。

在辅助器具适配区,厂家专业保健康复师现场介绍产品功能,并指导老年人体验试用。在居家环境改善区,以实景展示、现场体验的方式,让老年人真正体会到适老化产品带来的便利和安全。“购买后,大件商品送货上门,老年人可添加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工作人员会耐心地教老年人正确使用产品。”现场一位销售人员说。

“我们积极探索构建集物业+养老、互联网+养老、养老+医疗健康于一体的‘银房居家康养’特色服务模式,搭建‘银房智慧养老云平台’,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银房居家康养标准体系,实现了与智能化适老设施互联互通。”银川银房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银川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9月,银川市正式启动了适老化产品“焕新”补贴活动,重点支持老年人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购置智能居家适老化产品,促进我市老年人消费扩容升级,引导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为了优化流程,打好“焕新”工作组合拳,该局积极对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优化申报补贴流程,提高效率,丰富产品品类,刺激老年人购买欲望,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品质,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真正促进银发消费。截至目前,银川市在商业网点、企业平台、街道社区等场所设置销售网点953个,居家适老化产品销售总额近3000万元,已有超过4500人参加补贴活动。

D

出台养老产业发展方案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积极应对银川市人口老龄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新型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我市于近日印发了《银川市医养结合型养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我市将以银川市医疗健康中心建设为契机,打造“养老在银川”品牌,完善政策体系,依法规范运营,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方案》提出,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拓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功能。到2025年底,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确定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73%以上,2027年年底达到78%以上。

《方案》还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健康管理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到2025年年底,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建成市级“医办养”医养结合示范点;以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为核心,全市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毗邻养老机构签约,每年对65岁及以上已签约家庭医生的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实施一次免费上门健康体检。鼓励拥有100张床位以上规模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机构或病区;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卫生所(室)、护理站等;不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可与周边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定期开展医疗巡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等服务。结合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范围。到2025年年底,全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机构达到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2027年年底达到65%。

在加快推进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方案》提出,将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借助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行动,政府支持、企业让利,引导老年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民间资本依法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兴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立市县两级医养结合项目库,确保储备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

此外,《方案》还提出,加快构建养老与医疗保健、文体旅游、居家照护、金融保险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旅居养老”,开发老年人旅游服务产品,促进文化活动进养老机构,积极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和扩大老年人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智能监护等产品供给,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 吴春霖 徐碧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