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家场古城址

版次:13 作者:王敏

张家场古城址是宁夏乃至河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一处秦汉时期的古城遗址。通过考古调查发现大量建筑构件,以及陶器、铜器等众多遗物,说明这里曾经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城镇。

2021年开始发掘

张家场古城址位于宁夏盐池县城西北17公里的花马池镇张家场村西。东距盐鄂公路(盐池至鄂托前旗)0.5公里,南距杨家圈1.5公里,西南距明长城二道边3公里,东北至北大池盐湖约6公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

这里是目前所知地处河套地区的一座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秦汉时期的古城遗址,以往多认为与秦汉时期的昫衍县址有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21年开始,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开始对盐池张家场遗址进行连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一个神秘的古城真容逐渐在人们眼前清晰。

勘探结果表明,张家场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约318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体呈西南—东北向。古城四面城墙基本被黄沙掩埋。遗址区遍布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采集到陶器、铜器、铁器、骨器、汉代钱币和动物骨骼。以往当地村民还发现有“龟兹丞印”“上郡丞印”等各种印章、封泥。“根据过去的调查和发掘可知,在城址的西、西南面还分布有大量墓葬群。”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马晓玲介绍说,自2021年9月起,张家场城址联合考古队开始在城址区及周边开展考古测绘与勘探、考古发掘工作;经过2021年、2022年两个年度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收获。“我们对城址区、城址外南部及西南部30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勘探。在城址区内钻探出城墙、马面、角台、城门、道路、房址、窑址、水井、水池等众多遗迹。城址区外也发现大量墓葬以及道路、房址、夯土墙体、踩踏面、水井、窑址等不同种类的遗存。”

马晓玲介绍说,2022年~2023年,张家场城址联合考古队对城址东门进行了发掘,同时开展了环境考古调查、遥感影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等工作,初步揭露出东门的结构。“古城东门基本位于东城垣中部,城门由门道和墩台组成,门道以通道形式由东向西存在,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门道两侧有夯土墩台。门道分不同的使用阶段,晚期路面距早期路面抬升了1.2米左右。门道出口南北两侧各有一墩台。晚期门道东出口有铺石路面,门道向北约6米处在东墙墙体东侧修筑夯土墩台,疑似为马面,平面基本呈长方形。”

在这里出土的遗物主要是板瓦、筒瓦、砖石等建筑材料,其次是半两、五铢、货泉、货布等西汉、王莽至东汉铜钱。此外还有日用陶器、铜箭镞、铁器、石器、琉璃饰等。“与2021年中心建筑区发掘出土的建筑材料相比,东门的陶瓦数量明显减少,难见保存较完整的板瓦和筒瓦,但从残块来看,凸面(直绳纹、斜绳纹、交叉绳纹)与凹面纹饰(布纹、菱格纹、麻点纹)见于中心建筑区。”马晓玲介绍说,从目前出土的半两、货泉、五铢铜钱等遗物来看,城址使用的时代历经西汉、王莽新朝、东汉,上限当不早于西汉中晚期,废弃的时间在东汉以后。东门发掘区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主要为牛、羊、马、狗的骨骼,个别发现鱼骨,对于研究当地的环境气候、经济生活和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考古意义重大

宁夏盐池地区地处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错地带,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秦汉以来该地区民族交融,文化多样的特点。张家场城址是目前所见河套地区保存较好的为数不多的秦汉城址,在这一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对研究秦汉时期北方城市布局、城池形制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城址内外文化遗存分布密集,出土文物丰富,为研究秦汉时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秦汉时期的边城大部分位于秦汉长城沿线内侧,这些地区是当时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也是秦汉王朝的北部边疆。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是农业与牧业两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交会的地区,主要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地区。此线以南是秦汉帝国的核心区域:关中区和关东区,北方长城沿线对维护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边城的设立也是基于此。”马晓玲介绍说,盐池张家场城址作为西部边城,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对于探讨秦汉时期王朝管理下的西北边地城邑的城址格局、功能,中原王朝与西北边地的关系,探索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内在动力、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特征,研究西北边地考古学文化、民族关系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等问题是珍贵的考古学实例。

张家场城址的考古工作也是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典型案例,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领队李云河介绍,2021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工作站在盐池县张家场博物馆挂牌成立,这是地方政府联合高校、省级考古机构以共建的形式,促进区域考古工作开展,进而提升本地区文物保护与文旅事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工作,为后续古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系统的考古学依据,有效促进文旅融合,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文化遗产在地方村镇发展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当地旅游业及社会经济发展。2024年,张家场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持续开展,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田野考古实习同时在这里进行,不但提升了田野考古能力建设,也为国家考古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