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瑞珍王改改

婆媳传承,葫芦烙画的古韵新章

版次:14 作者:吴璇

陶瑞珍。

陶瑞珍和王改改创作的葫芦烙画作品。

王改改(左一)在教孩子们在葫芦上勾画草稿。

不久前,在宁夏石嘴山一所小学里,一对特别的婆媳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关于葫芦烙画的知识。其中,婆婆陶瑞珍是自治区级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儿媳王改改是石嘴山市级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两代人以不同的理念和风格,共同坚守,一起让葫芦烙画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葫芦烙画

指尖上的艺术

王改改介绍,葫芦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其以葫芦为天然画布,烙铁作笔,通过巧妙运用温度与力度,在葫芦表皮烫出深浅不一、浓淡有致的痕迹,勾勒出万千图案。这门技艺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之长,既考验艺人的美术功底,要求精准构图、细腻描绘,又需掌控火候,火候过轻,痕迹浅淡难显神韵;火候过重,则会灼伤葫芦表皮,前功尽弃,是一门融技巧、耐心与艺术感悟于一体的精妙技艺。

从工具上讲,如今既有专业的电烙铁烙画笔,可精准调控温度,满足多样创作需求;也保留着传统烧热铁丝烙画的古朴方式,传承昔日匠人的质朴情怀。在技法层面,丰富多元,“勾”,以流畅线条勾勒轮廓,似书法起笔运笔,赋予图案筋骨;“勒”,加深线条凸显主体,让画面层次立现;“点”,用烙铁轻点,模拟笔触细节,如绘花蕊、鸟睛,添灵动之韵;“染”,借温度变化晕染色彩,虽无颜料,却靠焦痕营造浓淡,恰似水墨在宣纸洇开。

陶瑞珍

坚守传统 精研技艺

“婆婆的每个作品都是真正的艺术品。”说到自己的婆婆陶瑞珍,王改改一脸的仰慕之情。

陶瑞珍家有着制作葫芦烙画的传统,也有“家有葫芦便有福禄”的美好祈愿,更有将葫芦制品当作祝福礼物的习俗。这些习俗从小就影响着她,让她的内心滋生出对葫芦烙刻画的热爱。而在长辈们的熏陶下,她一头扎进这门古老技艺里,潜心钻研,在岁月中不断磨砺。

过去,没有现在这些专业完备的工具,陶瑞珍只能将铁丝烧红,在葫芦上小心翼翼地烙下第一道印记,但就是这样简陋的工具,开启了她与葫芦烙画相伴的岁月。面对简陋条件,她凭借对艺术的执着,从简单线条勾勒到复杂图案雕琢,从模仿传统样式到自成独特风格,在一次次尝试、一回回失败中积累经验。

陶瑞珍的作品以体现传统的山水花鸟、诗词文赋和民俗文化为主。其中山水人物尽显自然,花鸟虫鱼灵动活泼,诗词书法镌刻古韵墨香。她还将各民族同胞欢庆节日的喜乐场景、不同文化元素和谐交融的画面也融入创作中,作品既流淌着传统艺术的醇厚韵味,又焕发着契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气息。

凭借精湛技艺与深厚的艺术积淀,陶瑞珍的作品荣获国家和地方各类奖项 50余次,她还带着这门技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成为葫芦刻画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王改改

传承接力 创新发展

嫁到宁夏之前,王改改在陕北老家也见过很多葫芦,但没有人会做葫芦烙画。直至踏入婆婆陶瑞珍家,她瞬间就被精美的葫芦烙画击中内心,在惊叹的同时,生起了想要学习的想法。于是,还未成婚,她便迫不及待跟着婆婆学起了葫芦烙画。

当然,学习葫芦烙画并不容易。“与在平面纸张上画不同的是,葫芦是圆形的,表面光滑,总让设计的线条‘四处逃窜’。”她笑着说。

葫芦烙画有烙画、刻画、彩绘等多样技法,每种都有独特的门道,单是烙画,就要先以铅笔精细描绘,再用烙笔沿着痕迹烙烫,彩绘虽然看起来简单,只要涂抹颜料就行,却要讲究色彩搭配和笔触运用,镂空雕刻更难,因为葫芦皮薄易碎,雕刻时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松懈。

即便如此,王改改也没有退缩,她每日反复练习。历经磨砺,她逐步掌握精髓,顺利出师,还融入了80后的创新思维,为传统葫芦烙画注入新鲜活力。

婆媳齐力

技艺高超 各绽芳华

同样是传承葫芦烙画技艺,婆媳二人的作品风格,却各有千秋。

在王改改看来,婆婆陶瑞珍的作品扎根传统,偏向艺术性与收藏价值,有一种岁月沉淀的醇厚感。“比如婆婆依葫芦形状匠心独运创作的‘平安果’,巧妙融合形状与寓意,不仅展现高超技艺,更传递出对平安顺遂的祈愿,这一作品也因独特构思与精湛工艺获奖。”王改改说。

而王改改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作品就更聚焦实用性与生活贴近度,她变身文创达人,巧妙地利用葫芦的天然形态,稍作加工就成了茶杯、烟灰缸、碗筷、灯具等文创好物。其中,她最满意的作品,是用形似红鸟的疙瘩葫芦创作的“百鸟图”。手掌心大小的葫芦上,布满指甲盖大小的疙瘩,在她耐心细致的雕琢下,变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百鸟”,这件作品亮相马来西亚展会,备受赞誉。

如今,婆媳两人积极投身非遗传承中,进校园、走基层,为更多人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也络绎不绝,让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队伍愈发壮大。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