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内心需求,让我们勇敢说“不”
版次:11 作者:吴璇
在人际交往里,我们总是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明明心里清楚,不该总是当“老好人”“烂好人”,却怎么也改不掉迎合、讨好他人的习惯。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需求一直压在心底,顾不上疏解,直到负面情绪不断积累、不停内耗,自己却始终没有勇气说出那个“不”字。
1
亲戚间帮忙
到底该如何把握度?
讲述者:小鸥(化名)
住在银川,工作在中宁
我怎么也没想到,原本出于好心,我让表叔来城里看病借住在我家,最后彼此关系竟会变成这般模样。一开始,大家相处还算融洽,可时间久了,表叔完全把这儿当成了免费旅馆,还时不时指使我妈给他买各种昂贵的保健品,说是病后滋补身体。我妈心里当然不情愿啊,这些保健品价格也不低,我们家也是一般工薪人家,每花一笔钱都得精打细算。可我妈又因为太在意亲戚间的情分,怕拒绝了让表叔难堪,更怕其他亲戚在背后说我们不懂待客之道,只能咬着牙默默承受着。
讲述者:丁桦(化名)
银川一家幼儿园老师
我一直手巧,平时做些手工活儿也算是个爱好。一个亲戚不知从哪儿打听到我这点“本事”,他孩子要参加学校手工比赛,他直接就把孩子领到我家来学手艺了。从最开始构思整个作品的框架,到满大街跑着去选合适的材料,再到一点点精心制作,前前后后耗费了我好几天的业余时间。
那几天,我原本的生活计划全泡汤了,买材料还花了不少钱。可亲戚只是口头说了几句感谢,压根没提材料钱的事儿。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也想着跟她提一下,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大家都是亲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我要是为这点钱去要说法,会不会显得我太计较了,以后亲戚间相处得多尴尬呀。我只能安慰自己就当是帮个忙吧,可还是忍不住反问自己,亲戚间帮忙到底该怎样把握度呢?
2
爱占小便宜的同事,如何拒绝?
讲述者:刘力(化名) 在银川一家私企工作
起初,我想着自己上班顺路,同事晓春提出搭车,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就当是做个顺水人情呗。可谁能料到,日子久了,他越来越不像话。每天早上不仅要求我在特定地点等他,还老是指挥我走他认为不堵的路,搞得上班时间紧巴巴的,一路都得提心吊胆,生怕迟到。可他却像没事人一样,从来没提过要分担点油费,更别说请吃饭表示感谢了。时间一长,我心里挺窝火的,也动过拒绝他的念头。可一想到在单位里,大家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要是因为这点事儿闹僵了,以后工作上怕是会很尴尬,同事关系也不好处啊。每天早上看到他理所当然地等着上车,我心里就在纠结,到底是该为自己考虑、拒绝他,还是继续忍着、维护这表面的和气呢?我心里挺困惑的,不知道怎么办好。
讲述者:吴叶(化名) 银川一家企业的业务员
同事小陈总说自己忘带零钱,找我借钱干这干那。一开始,我想着几块钱的事儿,帮就帮呗,他也说随后还。可事后,他就绝口不提还钱的事。下次没钱了,他还是一脸坦然地找我借,我心里真的很不舒服。虽说每次借的钱不多,但积少成多也不是个小数目了。我也想跟他挑明了,让他把之前的钱还我,可又顾虑重重。同在一个办公室,要是为这点钱去催债似的找他,会不会影响以后一起共事的氛围呢?
3
没有分寸感的舍友,怎么相处?
讲述者:羊羊(化名) 银川人,目前就读于西安一所高校
我的舍友特别喜欢点外卖,可他手机套餐流量少得可怜,每次一点外卖就蹭我的热点。一开始,我觉得偶尔帮个忙没啥,可后来他越来越过分,根本不管我的流量是不是快用完了,结果导致我超出套餐流量,还得额外支付费用。我家庭条件也一般,这额外的费用对我来说也是个负担啊。我好几次都想跟他说,让他要么自己开流量,要么分担一下超出的费用,可每次话到嘴边,又怕他觉得我太小气,影响舍友关系。看着手机上流量超额的提醒,我纠结到底该怎么跟他讲同时又不伤感情呢?
讲述者:木鹿(化名) 就读于银川一所大学
我舍友去食堂吃饭经常不带饭卡,每次都刷我的卡,还说之后转钱给我。我当时想着,大家都是室友,帮个忙也正常。可一个月过去了,他就像完全忘了这回事似的,累计下来欠的钱也不算少了。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让我帮忙带饭回宿舍,带回来后也总是不及时给钱。每一笔生活费我也都是计划好的,现在因为他,我的支出有些拮据。我特想跟他开口要这些钱,可又碍于同宿舍的情面,不好意思开口。可这事我还是放不下,越来越纠结。
心理咨询师建议
党倩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良好的关系
并非建立在委曲求全之上
不懂得拒绝又在反复纠结,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年成长经历所致,长期地压抑自身需求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进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待人接物模式。不过好在这些讲述者都已经有了改变的意识,这是个难能可贵的觉醒。只是日常积累起来的行为模式,并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被打破。
想要真正做出改变,第一步得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当察觉到愤怒情绪涌起的时候,不能任由它在心里横冲直撞,也不能强行压制,得思考怎么去妥善处理、有效调节;要是陷入纠结之中,同样不能回避,更不能一味地憋闷在心里,否则时间一长,内心的冲突会越积越多,焦虑感便会如影随形、源源不断地滋生。
所以,当下关键是要转变过往行为模式,从点滴小事入手,用最小的行动去练习拒绝,学着勇敢说“不”,慢慢从迎合讨好的角色里挣脱出来,优先满足自己合理的基础需求,不再毫无底线地迁就他人。要明白,良好的关系并非建立在委曲求全之上,适当划清边界,适时表达拒绝,反而是维系正常关系的必要手段。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