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再谱新篇

——写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开幕之际

版次:03 作者:记者

翻开2024年的履职答卷,银川市政协始终与时代发展“合辙”,与党政工作“同频”,与人民需求“共振”,用实干奋进、担当有为绘就了履职尽责的最美底色。

加强党的建设

在深化政治引领上“聚心”

市政协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中把好“政协定位”。

坚决贯彻党中央、区市党委安排部署,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做到重要工作主动报告、重大事项及时请示、重点议题充分沟通,确保政协履职始终与市委中心工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不断完善政协党组领学、机关党组导学、各党支部联学、委员互动促学的多层面、全覆盖、常态化学习体系,持续推动“两支队伍”理论学习层层落实、全面铺开、入脑入心。

把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扣“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目标要求,制定18项任务清单,逐一明确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精准协商建言

在服务发展大局上“聚智”

市政协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履职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助推银川改革发展中贡献“政协智慧”。

紧扣“三都五基地”“两地五中心”建设,聚焦“算力之都”、基层医疗、城乡融合等全局性、前瞻性领域,通过全体会议协商、常委会专题议政协商、“双月协商”等形式,深耕协商“责任田”,用好政协“话语权”,切实为市委、市政府谋划部署献计出力。“明确算力产业发展‘银川路径’”“做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70余条建议被相关部门转化落实。

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国企改革发展、水环境治理保护等议题开展调研监督20余次,“打造智慧化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国企改革方案”等工作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

带头扛牢“首府政协”政治责任,深度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专项工作,担任12个重点工作专班组长,助推全市基层治理、智慧医疗、现代物流、文旅融合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参与“九个一批”专项行动,助力打好“百日攻坚战”,为全市各项重点工作高质高效推进蓄势赋能。

坚持履职为民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

“聚能”

市政协始终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根本政治立场,真实反映民意、切实维护民利、广泛凝聚民心,在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厚植“政协情怀”。

围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优化交通体系建设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领域广谋利民之策,50余条建议力促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道路交通扩面畅通。聚焦社区养老餐饮建设多层次开展“双月协商”、联动协商、督办座谈,有效推动老年助餐阵地建设,规范管理等问题得到解决。

深入开展“提案质量提升年”活动,建立健全重点提案培育、协商办理反馈等机制,巩固“银川市提案办理系统”信息化、清单化、智能化“一网通办”优势,着力在征集审查上论质量、立案交办上定责任、督办落实上求实效。

坚持和完善社情民意“12345”线上办理与线下协商联动机制,更好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一年来,市政协共征集提案746件,立案交办142件,办复率100%。

紧扣团结民主

在汇集发展合力上“聚识”

市政协始终把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中心环节,紧扣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建成全区首个集协商议政、成就展示、书画交流、对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银川政协协商民主实践中心”,为政协委员和各参加单位开展协商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参与协商互动搭建平台。创新开展委员跨界别协商活动,鼓励委员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和专业特长积极参加其他界别履职活动。探索建立委员跨区域“互动”服务发展新模式,依托委员会客室,邀请粤港澳大湾区、山东、广西等多地文旅专家、企业代表开展多场线上线下交流论坛,为各地优势产业双向交流建言献策、牵线搭桥。

持续发挥文史育人功能,编辑出版文史资料《银川的湖》,以“政协之声”讲述“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的美好故事。加强与外地政协互动交流,接待23个省区、79个地市政协来银调研考察,在互学互鉴中宣传“塞上湖城”,在共促共进中推介“大美银川”。

夯实履职根基

在强化自身建设上“聚力”

市政协始终把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工作,着力提升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两支队伍”综合素质。

围绕党的理论、时政要闻、履职建设等重点内容,举办委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3期,线上线下集中学习42场次。创新开展“委员大走访”活动,班子成员带队走进委员所在行业、企业、社区,深入交流思想、悉心听取建议、协助解决问题,强化政协组织与委员之间的互动联系,委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严格落实“委员履职考核办法”等制度,完善履职评价、情况通报和信息反馈等机制,评选优秀政协委员98名。

完善专委会联系界别制度,依托功能型党支部、界别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室等载体,组织开展学习交流、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等履职活动。以促进协商成果转化落实为抓手,加强专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对口联系,“专”的优势、“联”的特点、“精”的实效进一步凸显。

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