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沈亚婷
1月16日,两辆风尘仆仆的救护车缓缓驶入康顺源(宁夏)非急救转运中心,该中心派往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灾区实施救援的4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从高原返回了家乡。
“援藏英雄,欢迎回家!”一下车,迎接他们的便是银川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公司全体同事的掌声,这让跋涉了3000多公里的4名援藏队员顿感温暖。随后,4名队员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他们在定日县地震灾区的救援故事。
紧急集合 千里驰援
1月7日,日喀则市定日县向社会发出“寻求救护转运车辆”的求助信息。康顺源(宁夏)非急救转运中心负责人杨森龙看到后,二话不说就与西藏方面取得了联系。“我们有现成的救护车,有专业的转运人员,可以安排2辆救护转运车、4名专业人员,带着物资过去支援。”与西藏方面达成一致后,杨森龙立即向银川市红十字会申请开具相关文件,领取救援物资,同时迅速准备车辆,选定人员。“将近3000公里的长途开车,还要面临高原反应,我们从诸多员工中选择了锁浩、马平、金龙、白明明4人,他们中有2人在西藏当过兵、2人曾往西藏转运过病人,身体素质好,也有高原生活经验。”杨森龙说。让他感动的是,4名队员对此次长途跋涉的任务毫无怨言。当天晚上9点,他们就开着车从银川出发了。
4名队员开着2辆救护车日夜兼程,在1月9日凌晨到达定日县。在当地指挥中心的统一安排下,4人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2辆救护车每天分别转运5名医护人员到8个救治集结点,再根据当天的救援情况,将需要转运的伤患送到医院。“我们所在的长所乡距离定日县人民医院大概53公里,严重的伤患需要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转运,大概是240公里。5天时间,我们累计转运了二十七八趟。”锁浩说。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有一天,锁浩和马平开车转运2名受伤的孩子,看到救护车,他们忐忑地问:叔叔,车费需要多少钱?马平心里很难受,连忙说不要钱,你们放心坐。在那种情况下,他不敢问孩子的家长在哪里,怕听到一个残酷的答案,对孩子造成二次创伤。
“国家的救援力量抵达得特别迅速。当地最大的问题是偏远,路况不好,救援力量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到达,而一旦到达,救灾工作开展得特别高效。”锁浩说,在地震灾区,他和队员们一次又一次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所感动。在森嘎村指挥中心,他们看到了从全国各个地方赶来的救援力量,武警、消防、公安、医疗,还有和他们一样的民间救援队。大家都知道在高原地区剧烈运动会导致高原反应,但当时是根本顾不上考虑自己的身体,用尽全力挖掘,用最快的速度救出被埋在废墟中的同胞。
走访村子 开展救治
当没有转运任务时,锁浩4人就开着救护车带着当地消防人员、医务工作者一起走访各个村子。“有一些村民受了轻伤,觉得没必要到救治集结点处理,怕给志愿者添麻烦。我们就去走访,遇到了就帮他们处理一下伤口,发放一些药品。”锁浩说。
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位脚踝受伤的老大爷,虽然伤口只有拇指大小,但由于环境卫生差等原因,伤口发炎化脓了。老大爷看到救护车上门走访,主动开口寻求帮助。“老人家特别朴实,我们让他脱下袜子查看伤口,他怕脚脏让我们不舒服,又是擦又是拍,我们赶紧说‘没关系,我们不介意’,在伤情面前这些都不重要。”锁浩回忆道,帮老大爷处理完伤口,他们发现老人家里没有喝的,当地水路管线遭到地震破坏,暂时缺水,于是从车上拿了些牛奶、饮用水送给老人。老人高兴极了,拍着他们的肩膀,说了好长一串藏语。“虽然听不懂,但看着老人脸上的笑容,大家就觉得这一趟没白来。”锁浩说。
带“伤”硬开 完成任务
由于当地路况不好,车辆损耗非常快,4人小队开去的其中一辆救护车右前轮轴承出现了问题。为了不耽误转运工作,他们顾不上保养,带“伤”硬开。1月13日,他们在定日县支援的最后一天,救援工作刚刚结束,这辆车彻底运行不了了。大家摸着并肩作战的“老伙计”,有点心疼,但也很庆幸它坚持到了任务结束,没有中途掉链子。由于当地找不到配件无法修理,锁浩4人想办法找了拖车,将车辆从拉萨市拖到了格尔木才修好,然后返回银川。
“我们离开时,大部分救援力量已经开始撤离了。当地受灾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也已经开启了灾后重建工作。”锁浩说。返回银川的路上,大家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虽然依然有高原反应,且有2名队员感冒了,但大家的心里都很有成就感。“在实战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地震救灾知识,以后再遇到自然灾害,能够更加清醒冷静地处理应对。”锁浩说。
记者 沈亚婷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