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江南”地域文化探考》

鲁人勇:走遍宁夏山水,探考塞北热土

版次:12 作者:李振文

近日,我区著名文史交通专家鲁人勇新作《“塞北江南”地域文化探考》面世。全书五十余篇文章,31万字,收录了鲁人勇先生部分隋唐五代史研究文章,以及近年来撰写创作的诸多历史地理类文章,为“塞北江南”——宁夏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再添一部著述力作。

A

历史研究与地名文化

鲁人勇在文化历史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在宁夏交通志史研究、丝绸之路研究、宁夏古代地理研究领域,都是业内公认的权威专家。此次《“塞北江南”地域文化探考》一书,收录的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对隋唐五代史系统研究后形成的论文。2011年后,鲁人勇花了6年时间,专攻隋唐五代史,通读了从南北朝到五代的9部正史及《资治通鉴》、数十部相关古籍,参阅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其中涉及宁夏的亮点,分别写成9篇论文,加上其他朝代的 10篇,收在本书“历史论文”一章中。如《银川市最早的城池:塞外浑怀障》《唐代在宁夏的屯田》等。

鲁人勇是我区著名地名研究专家,本书亦收录了他的诸多地名文化研究成果。如《贺兰山得名考》《银川平原源自人名的地名》等。早在 1981年开始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鲁人勇作为专家参加了宁夏的普查工作。普查结束后,他又作为《中国地名词典》宁夏卷编委会成员,参加词典的编纂工作,撰写了历史地名、交通地名词条,还在报刊发表了多篇探索历史地名的文章。2014 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开始后的8年间,他投入了大量心血转换普查成果,为全国《地名志》宁夏卷撰稿,写了70万字的《宁夏标准地名志》。其间有感而发,又撰写了一批阐述地名文化的文章。

B

注重实地考察

在历史地理研究上,鲁人勇十分注重实地考察。他说:“史学界研究历史地理,不少人从文献到文献,实地考察不多,其著述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多读书不能尽信书,必须做实地考察,才能去伪存真,作出准确判断。”

自1980年起,鲁人勇每年都要做几次实地考察,走遍宁夏山山水水,相邻的陕西、甘肃、内蒙古,凡有重要古迹之处也都去过。考察过程中,每次他都会写下详细的笔记,这些笔记,经过整理形成文章,收录在本书中。如《红城水古城承载的历史文化及遗址考察》《凉殿峡考察记》等。由于有当时的实地记录,对其具体位置、遗址保存状况记录也比较真实,加之有一些细节描述,这些考察文章对后人的研究必将有所裨益。

还有,因鲁人勇一直在宁夏交通系统工作,又写过《宁夏交通史》《宁夏交通史话》《宁夏通志·交通邮电卷》,其中亮点,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而宁夏的水利事业,辉耀千古,也是他研究人文地理的重点之一。这些研究交通、水利设施的部分文章,亦收录在本书中。如《宁夏著名古道辑要》《宁夏古代的雄关》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宁夏老一辈学者,鲁人勇在互联网和手机时代也是“与时俱进”。在本书第五部分“网上杂议”,即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了他通过这类新媒介发表的部分精彩文字。“这些文章虽然短小,但都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也筛选一部分列入书中。”鲁人勇说。

C

探秘其中

乐此不疲

鲁人勇扎根宁夏、治学勤奋,至今已创作有十余本专著,百余篇论文。回眸过往,他说:“我生在国难中,长在红旗下,从走出校门算起,六十多年全部在宁夏度过。其中在基层摸爬滚打20年,挨过饿,吃过苦。到40岁时,才开始做学问,研究地方史。”

1941年,鲁人勇出生于重庆万州。1960年,他从交通部重庆航务学校毕业,他们学校共9位同学被分配到西北五省区,因为都是南方人,分到陕、甘、青、新的同学都“不服水土”,几年后全部申请调回南方。只有他和另一位同学被分配到宁夏,这里没有轮船,所学非所用,但他仍在这里扎下根来。其间,也曾有过调回南方搞专业的绝佳机会,但他却未动心。

他自言,能够坚守下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这里的地域环境极佳,田连阡陌,有两千年古渠流润;湖沼密布,不是江南而胜似江南。大米比老家的好吃,鱼比老家的多。我又酷爱打鱼钓鱼,只要出门,便有渔获,乐在其中。其二,宁夏有以‘塞北江南’为底蕴的地域文化史,早在1400多年前就以‘号塞北江南’写入《隋图经》《太平寰宇记》等史籍。到近代,又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民谚流传。”

也正是因为这些非常“朴实”的原因,鲁人勇认为“如果离开这一方热土,也就失去研究对象,必将一事无成。”40多年来,作为“史学爱好者”(鲁人勇语),他探秘其中,乐此不疲,才有今日之著述与成就。

记者 李振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