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6 作者:潘玉毅
年前,与同事科斌、佩汶一起策划了一个回家过年的选题,主要形式就是通过比对“归家的后备箱”和“返程的后备箱”,体现游子回家的迫切心情,以及父母对在外工作儿女的牵挂。这种迫切与牵挂就像修辞手法里的互文,个中的温情彼此连通。
每一个游子返乡时总想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带回家,献给父母与亲朋,也想把自己在外头习得的本领和收获的成果展示给家人看。于开车的返乡者而言,车子的后备箱便是他们将这种念头具象化的载体:装点奶粉带给爷爷奶奶,装点海鲜带给爸爸妈妈,装点玩具带给侄子侄女……每次收拾东西,总觉得后备箱不够大,装不下自己想要带回家的全部。而当假期结束,他们即将离开时,父母长辈亦是恨不得倾其所有,将他们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这其中,有老家的特产,有自家地里栽培的菜蔬,有珍藏多年一直舍不得喝的酒……将它们塞入后备箱,仿佛将自己和老家也塞了进去。如此这般,儿女们在异乡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温暖。
若是不开车,代替后备箱行使装载功能的大抵就是行李箱了。回去前,游子们除了将第二故乡的特产快递回远方的家,临行还会将行李箱的空间发挥到极致。明知东西太多,登机、坐车多有不便,依然能装尽装,不愿浪费寸许空间。往往到最后,行李箱都塞得变了形,24寸的箱子硬生生地装出28寸的效果来。返回时相似的场景会再次上演,区别在于装箱的主角换成了父母。
箱子里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个物件都是承载思念和牵挂的容具。于儿女们而言,想让父母遍尝自己所在城市的特色美食,体验“陌生地方”的别样感受;于父母们而言,则是希望无论儿女走多远,始终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感受的介质便是家乡的风物特产——多想让他们把地里的瓜果蔬菜都带走,不,最好是把圈栏里的家禽家畜也带走。仿佛将这些带走后,即使路途遥远,亲情也没了阻隔。
对此,我以前很不理解。我是个特别怕麻烦的人,无论出差还是出门远游,能不带行李箱就不带行李箱,哪怕带,东西也是能少则少。自从有了女儿后,一切都变了模样。每次出行都像是搬家,于是,我渐渐地也就明白了人家出门大包小包的心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后备箱里一回一归装盛的心意,让远行的人和家中亲人有了彼此的牵挂。
□潘玉毅 (浙江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