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峪口瓷窑址 万千关注为哪般

版次:12 作者:王敏

Y1火膛(东北→西南)。

瓷玉壶春瓶。

瓷盆。

瓷塑。

瓷高圈足碗。

瓷花口碗。

2月22日上午,宁夏贺兰山苏峪口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他们没有被山中风景吸引,而是将脚步停在了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现场。这天,“2025年苏峪口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论证活动”在此举行,引来万千关注。而事实上,自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以来,这里即引来业界和民众热切的目光。万千关注为哪般?苏峪口瓷窑址有哪些“惊人”发现,以本次专家论证活动为契机,记者带您探访一个不同凡响的苏峪口瓷窑址。

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这天来遗址现场考察的30余人,均是参加“2025年苏峪口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论证活动”的专家学者,他们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故宫博物院、湖南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山西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主要是从事陶瓷考古、白瓷研究、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此次考察中,专家们围绕苏峪口瓷窑址的考古发掘收获、创烧时间、制瓷技术与装饰技法的传播交流、中国白瓷的发展轨迹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他们认为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工作首次揭示出宋元时期单个完整窑场的规模、构成及工艺流程,对于全国同一时期窑场的重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这个遗址被认为是西夏烧造白瓷的重要窑场,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在技术上融合了南北方高端的窑业技术,是西夏和北宋官方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本次活动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与中国考古学会陶瓷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考察活动结束后,专家学者们齐聚银川,继续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

结构最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

当天下午的论证会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对“苏峪口瓷窑址发掘与收获”进行汇报。

他介绍说,苏峪口瓷窑址在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面积约4万平方米。2021~2024年,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找寻西夏陵与西夏寺院等出土精细白瓷产地等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对窑炉1-窑炉6(编号为Y1-Y6)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共揭露出六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考古发掘揭露了宋元时期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制瓷作坊包括瓷土与石英加工、拉坯、修坯、上釉、烧成等完整的遗迹,其中石英加工作坊、晾晒烘干作坊、石英煅烧的窑炉均为在窑址区首次发现,可以构建更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瓷器产品主要为高石英白瓷

在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瓷器产品主要为高石英白瓷,釉色温润、白中微泛青,玻璃质感和透光性超强,极少量褐釉瓷、陶器和铜钱。器形以碗、盘、盏、碟、盆、插器等日用器为主,瓜棱罐、双耳罐、盘口壶、行炉、花口瓶等大型器物数量较少,另有极少量建筑构件、动物瓷塑和佛像残块等。其中瓷质鸱吻建筑构件与佛像,在宁夏为首次发现。

窑具包括匣钵、垫饼、支烧具以及测温锥、垫圈等,以直筒型高石英瓷质匣钵为主。均使用匣钵正烧,碗盘类等器物在匣钵内多件涩圈叠烧,瓶、罐类等器物单件装烧,器物与匣钵之间均使用垫饼垫烧。匣钵之间用釉封口。

“根据出土器物,Y1-Y6(窑炉)为西夏时期,始烧于西夏早期,西夏晚期停烧,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柴平平介绍说。

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的重大意义

苏峪口瓷窑址场,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它首次揭示出宋元时期单个完整窑场的规模、构成及工艺流程,对于全国同一时期窑场的重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该遗址揭露了宋元时期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在窑址区同时发现瓷土矿、石英矿、石灰矿、煤矿与水源等完整的窑业资源组合,这在我国陶瓷考古上尚属首次。

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将我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产品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或达到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我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这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在我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

在苏峪口瓷窑址找到了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窑址的考古成果以全新的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并从瓷业生产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实证了两宋时期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