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2 作者:王敏
今天,是传统习俗“数九”中的“九九”第一天。俗语有云“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经历了自冬日开始的漫长“数九”,天气终于要转暖了,明媚的春光就要来到你我身边。
A
“数九”从何时开始数
“冬至逢壬数头九,每九消寒待春归。”3月1日,永宁县阳光社区活动中心,“阳光少年话九九”传统文化沙龙上,62岁的退休教师王勇一边展示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一边念着这句俗语。台下,是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天气要暖和了吗?”现场有小朋友问。“对,再等11天,桃花开了,天气就暖和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是最大、最多的意思。数九,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用来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的日期。”王勇介绍。至于“数九”从何时开始数起?过去,“数九”的起点是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算起,在干支纪年法中,“壬日”有壬申日、壬午日、壬辰日、壬寅日、壬子日、壬戌日这六个。
由于公历和农历一年的天数不同,在干支纪年里,每年冬天“数九”开始的时间都不一样。不过在现代社会,公历年和农历年并行,为了方便“数九”,一般就从冬至节气这一天开始“数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天气便由寒冬到春暖了。
B
画一幅“九九消寒图”
“数九”这一民间习俗开始于何时?宁夏民俗专家张万静介绍,史籍记载,数九的习俗最早可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书中即提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民间流行的“九九消寒图”,更是将“数九”的文化内涵推向深处。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春至。”“九九消寒图”的最初记录便在于此,并流传至今。
“绘制一枝梅花,梅花上有81个花瓣,代表81天,每天染红一个花瓣,等所有花瓣染红,春天便到来了;更简单一些的,可以在纸上绘制九个圆圈,每个圆圈内有九个小圆,代表一个‘九’,每天用笔在小圆上勾画一笔,直至全部勾画完毕。”王勇介绍说,“九九消寒图”的制作形式多样,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是写字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每个字九画,每日填笔,直至八十一画完成,春风便已悄然而至。
“这种习俗,不仅是对春天的期待,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坚守。”张万静说,“九九消寒图”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时间的工具,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不但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岁时节令的重视,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尊重,同时,在寒冷的冬季,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雅致的生活情趣,增添了冬日里的生活乐趣。“在古时,对于戍边将士的家属来说,‘九九消寒图’是对亲人归来的期盼和思念的寄托。”
张万静说,现在,尽管现代社会有了更为精确的计时工具,但“九九消寒图”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仍然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流传,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和祝愿。
C
“数九”是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计时的功能,“数九”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宁夏的隆德县,剪纸手艺人杨军用剪纸来“数九”。“以前,我姐姐会从‘一九’的冰凌,剪到‘九九’梅花开,81张剪纸都会贴在窑洞门窗上,映得屋子里红彤彤的。我没她手艺好,我只会剪出梅花‘数九’,不过家里的年轻娃娃也很喜欢,都喊着让我给他们做成日历。”杨军笑着说。
“我奶奶每年都会带我们一起‘数九’,而且是跟食物结合在一起的,很有意思。”家住红寺堡的马辉说,从进入“一九”开始,奶奶就念叨“一九一只鸡,二九一把枣”。“她说‘数九进补’是习俗,不能忘。进入‘一九’的时候,她一定会用黄芪炖鸡,为的是用温补的食材,暖暖身子,驱散冬日的寒冷。”
“七九冰棱断,八九羊皮换,九九黄牛下地头,麦苗绿过贺兰山。”在宁夏流传的农谚这样说道。永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宁夏冬春温差更大,‘八九’时白天气温可达5℃以上,但夜间仍需防霜冻。在我们看来,‘数九’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生产指南。我们按‘九九’时段调整大棚温度,很贴合物候规律。”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