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5 作者:王敏
■讲述人:杨杰
配音员,视障人士
■采访时间:2025年3月4日
■采访地点:银川
1999年出生的我,是一名配音员。虽然我是位盲人,被命运按下了观察眼前世界的关闭键,但声音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星辰大海的窗。从朗诵舞台上的紧张,到录音棚里的从容,我在声音里,“看见”了光……
A
人生轨迹被朗诵改变
2017年自治区残联为了组建艺术团,专门办了一个培训班,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报了名。那时候真没想过,那张报名表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在培训班,我遇到了宁夏师范大学的王琦老师。当时王老师建议我学习朗诵,他说:“杨杰你来,到我课上,我教你朗诵。”他把他之前朗诵的获奖作品《纪念碑》给了我,让我朗诵。记得王琦老师把《纪念碑》的盲文稿递给我时,我摸到纸面上凸起的句号特别密集,他说那是情感爆发的地方。“你试试把每个句号都当成重锤砸下去”,他握着我的手带我在空中比划朗诵的节奏。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文字不仅有形状,还有重量和温度。
这是我第一个朗诵作品,这个作品也让我后来获得了很多朗诵比赛的奖项。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真的是闪着光的。从那之后,我有了很多参加朗诵活动的机会,认识了不少朗诵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的氛围特别好,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除了王琦老师,还经常有朗诵界的前辈指导我,他们帮我把声音“打开”了。
B
给《山海情》解说配音
2022年,我有幸成为热播电视剧《山海情》无障碍版的配音解说。当时自治区残联在全区挑选了8位视障人士来试音,从其中选一个人来解说这个片子,要把片中的画面,用生动的解说词介绍给视障人群。当我入选后,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不过,真的去做解说配音时,才发现并不容易。我看不见画面,只能从文字和老师讲解画面的场景上,去理解、去构思,这个过程,就像自己也在“创作”一部电视剧般,很多细节都是自己反反复复去了解电视剧情,再结合解说词,来进行二次演绎的。记得真正解说配音那天,我摸着录音棚的隔音棉紧张得手心冒汗。不过很快,我就专注在声音中,用声音来“搭建”场景。比如马得福在戈壁滩打电话那段,我在解说词间隙加了五秒风沙的呼啸声,用声音来表现那种情境。
在我的解说配音下,一批批残障人士“观看”到了精彩的剧情,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珍贵的经历,让我更加喜欢上了配音这个职业。
C
好声音都是磨出来的
从2024年开始,我开始进阶学习,专门找到北京著名的配音师周扬,跟他学习配音。跟着周老师学配音后我才知道,好声音都是磨出来的。他教我用舌头抵住上颚练爆破音,说这叫“口腔打扫卫生”;让我们含着温水读稿子,培养声带弹性。有次我感冒鼻塞,他反而让我录音,说这种嗡嗡声特别适合模拟老唱片的声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明白了虽然都是配音,但不同内容,对配音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广告配音,时间短,考验的是对词的理解和对片子的把控。它没有时间让你慢慢走进去,而是一开口就要达到一个要求,营造一个感觉,要抓住人的耳朵。而纪录片的配音,有着更高的要求,要传递情感,要亲切,还要和作品、受众、自己,三者都建立联系。所以也有人说,配纪录片,是在考验一个人的阅历,要有一定的人生沉淀。
我也配过讲人物、讲历史的纪录片,这些需要根据片子本身的内容去做不同的表达。比如同样是讲历史的,有些需要大气的声音,但也有配音需要是亲切的,年轻的,时尚的风格。
D
希望自己能深耕下去
我非常羡慕像周扬老师这样的专业配音演员,他们拿到一篇稿子,张口就来,声音独一无二,演绎也具有特色。每天,他们都会坚持练口部操、读各种稿件,让自己的声音始终保持一个好的状态,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前些天电影《哪吒2》热映,大家不仅被哪吒的故事所吸引,也对影片中配音演员们的精彩演绎给予了高度认可。我特别喜欢给哪吒配音的老师,她的声音很有表现力,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在配音行业里,给电影配音的难度特别大,配音师需要和片中人物做深度结合,对性格进行塑造,对故事发展要有把控。他们虽然在幕后,但也是演员,他们在用声音塑造角色。不过,因为给电影配音需要和人物对口型,这个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是,我希望将来能出现一些科技手段,也能帮助我们这样的视障人士去做电影配音的工作,想想就很期待。
总的来说,配音员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心、素养的职业。我希望自己能深耕下去,希望我的声音能让更多人听到。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