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

京剧的美,值得用一辈子去琢磨

版次:13 作者:王敏

2月27日,上海白玉兰戏剧奖颁奖典礼上,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京凭现代京剧《红高粱》中“九儿”一角,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当聚光灯再次聚焦这位扎根西北的京剧演员时,人们仿佛又看到了从莫言笔下的血色高粱地中走来的“九儿”——她身着红衣,唱腔如裂帛,跪步、磋步、旋子……精彩演绎间,将抗日女性的悲壮与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A 塑造独具特色的“九儿”

“‘九儿’是火,是刀子,是红高粱地里烧不尽的魂。”刘京这样形容自己塑造的角色。在这部改编自经典作品的剧目中,她突破了传统京剧行当的界限:花旦的娇俏、刀马旦的飒爽、青衣的端庄,融汇成“九儿”的人性光谱。

全剧六场戏,“九儿”大大小小有12个唱段,变化多样,有四平调、反二黄、慢板等。不仅如此,戏中刘京突破行当的局限,将“四功五法”的表演艺术跟剧中人物的情感、生活等进行完美结合,无论是从神情到气质,还是从唱腔到形体表演,实现了一戏一格,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九儿”形象。整场戏两个半小时下来,高潮迭起,让观众看完意犹未尽。

导演李慧琴评价:“刘京的表演让传统程式‘活’成了人物。”而能有这样鲜活的表演,离不开刘京在舞台背后的付出和对角色的一遍遍打磨。“‘九儿’的倔强像宁夏的风,裹着沙砾也要往前闯。”在刘京看来,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得在时代的土壤里扎根。

B 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

1969年,五岁的刘京随父亲从北京迁至宁夏。父亲为她取名“京”,却也像冥冥中让她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1987年,凭借一副清亮嗓子和灵动的身段,她考入宁夏艺术学校(今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成为全班唯一非科班出身的学生。

“别人压腿十分钟,我就压半小时;同学翻十个跟头,我就翻二十个。”回忆起练功房的岁月,刘京笑着说,记得一次练“卧鱼”时腰椎错位,医生看着她满身淤青,质问:“你妈妈怎么这么狠心?”她却笑答:“唱戏的谁身上没几道伤?”1992年毕业进入宁夏京剧院时,这个倔强的年轻姑娘已能将《天女散花》的水袖舞成云霞,《樊江关》的刀花被她耍得密不透风。

然而,上世纪90年代的宁夏京剧正经历“寒冬”。月工资不足百元,同行纷纷改行,刘京也曾动摇。1996年,她考入北京一所大学攻读工艺美术,而当毕业她收到留校通知时却彻夜难眠。“那晚我摸着《贵妃醉酒》的戏服,突然听见心里有个声音说:你的魂在台上啊!”次日清晨,她带着行李决定返回银川。这一决定,也成就了如今的她。“京剧的美,值得用一辈子去琢磨。”刘京说。

C 京剧的血脉里藏着中国人的精气神

如今的刘京,除了排戏,肩上还担着薪火传承的责任。“最近,我带着几个十七八岁刚毕业的年轻演员,开始排练《贵妃醉酒》这部大戏。听到能排练这部戏,他们都兴奋地跳起来了。”

让她欣慰的还有小学员的成长。每周六清晨,排练厅总会准时响起稚嫩的童音:“刘老师早!”——这是她为“小梅花奖”培养的苗子。“这些年我一直在培养‘小梅花奖’选手,今年我选了四个孩子在培养,他们年龄最小的才六岁,最大的十二岁。孩子们非常有天赋和潜力,他们对京剧的热爱和投入,让我特别感动。尤其是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有时候为了加课,孩子们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直接来上课了。”

刘京说,京剧这门艺术,基本功至关重要,需要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才能有所成就,孩子们能吃苦,她自然也不怕辛苦。

“今年我们会继续在小学、中学、大学去传播京剧文化。”刘京说,虽然现在很多孩子对传统文化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但中国人血液里是有传统文化基因存在的,一旦唤醒, 就会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链接和温度,这一点在孩子们对京剧的热爱中得到了印证。“京剧的血脉里藏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只要点燃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

D 在西北大地绽放绚丽的梨园春色

说起今年的打算,刘京说,自己很想再继续深造。“我想读博,希望能结合自己舞台上的经验,在艺术理论上再加强一下,这样未来能在京剧理论方面给年轻人更多的支持。”

此外,刘京说,今年自己还想做一场新戏,目前虽有很多选题,但还是想谨慎选择一部好剧目。“我选择剧目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希望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希望用京剧艺术带给人们思考和灵魂上的洗礼。我觉得艺术不是简单的娱乐,艺术是有着教化意义的,就像我选择《红高粱》,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一部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作品。这么多年,《红高粱》之所以被不断搬上舞台,有评剧版、豫剧版、舞剧版和歌剧版,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教育意义,下一步,我可能会更加关注着眼于人们内心方面的剧目,希望通过剧目的演绎,能够给人们引领、教育和启发。”

从《贵妃醉酒》的古典情致到《红高粱》的血色浪漫,如今的宁夏京剧正以独特的姿态破茧重生。刘京也用自己投入在京剧上的心血和光阴证明:艺术从无地域边界,只要心怀赤诚,西北大地亦可绽放最绚丽的梨园春色。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