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徐碧颖
养老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多少年轻人选择从事养老护理行业?如何才能做好护理工作?近日,记者走进银川市四家养老院,了解四位(组)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温暖人心的青春力量是如何在养老院里生根发芽,也见证新时代年轻护理员的爱心、责任与担当。
A 男护理员打破行业偏见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护理员这一职业似乎是女性的专属。这并非出于偏见,而是大家普遍认为女性更有爱心、耐心,做事细致,性格温和,善于沟通,而男性的性格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干护理,但护理员张嘉琪却不这么认为。
在兴庆区幸福里养老中心,张嘉琪作为男性护理员的代表,以卓越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护理员性别的刻板印象,改变了人们对护理员职业的认知。
张嘉琪今年29岁,是名“95后”,在兴庆区幸福里养老中心担任护理主管,从业6年、经验丰富的他,有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与稳重。从护理专业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这份在外人看来不那么“光鲜”的职业。“入这行,我从没有后悔过。每天跟老人在一起,照顾他们,我觉得很开心。能让这里的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变得更好,甚至挽救老人的生命,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价值。”张嘉琪说。
他曾经帮助一位70岁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当时老人的家属都一度放弃,觉得即使送到医院也无计可施,有些心灰意冷,但我始终坚持,哪怕只有一点微光也要试试。”张嘉琪说。他照顾老人多日,已与老人建立起深厚情感,他竭力说服家属,尽快将老人送到医院,最终老人住院十多天后顺利脱离生命危险,现在仍感念他的坚持与专业。
张嘉琪说,其实,这样的事在养老院里并不少见,“老人有时发病急、征兆不明显,需要特别关注。干这个行业越久,我越小心翼翼,越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不易。”这份“小心翼翼”里包含着这个腼腆男生的超强责任心与职业素养,也包含着年轻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行业的敬重。
他所在的养老机构共有11名护理人员,全是“00后”和“95后”,“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比大家想象的更能吃苦,对护理行业的接受度更高。”张嘉琪说,机构针对年轻人多的特点,对自理能力好的老人给予更多心灵陪伴,鼓励老人自主行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给予老人更多空间,延缓肢体退化。
“男性在力量方面更有优势,在应对紧急情况时,往往能更冷静地做出应变,同时也能快速掌握智能化护理设备的使用。”张嘉琪向记者介绍着男护理员的优势,他认为男性同样能胜任护理员工作,他也呼吁更多男性加入护理员大家庭。
B 老人和护理员双向奔赴
33岁的黄金凤和22岁的何燕维都在宁夏塞上鸿儒颐养院工作,黄金凤从业11年,她和同事们负责照护17位失能半失能老人,何燕维去年8月来到该院,和同事一起负责19位自理老人的生活护理。
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的何燕维是大家眼里的“开心果”,爱笑的她平时喜欢和老人们开玩笑。“每位老人都有不同的喜好,我们只有了解并顺着老人的喜好,他们才会更开心。老人就是‘老小孩’,需要我们去哄。”何燕维说。何燕维经常用“可爱”这个词形容老人,她眼里的老人们是可爱的,不仅会撒娇、“争宠”,偶尔还会“八卦”。老人们会拉着她的手说:“小孙女儿,你一个月挣的钱够不够花呀?”“你要多来看看我呀!”
曾有一位奶奶跟黄金凤开玩笑说:“我儿子不要我了,你看怎么办?”黄金凤笑着说:“那你不是有我呢吗?”老人听到后笑眯眯地说:“对呀,宝贝。”爷爷们常拉着黄金凤的手向她表示感谢,通过手势、表情和简单的挥手,隔着房间玻璃和她打招呼。“老人经常会讲述他们的过去,他们的心情变化,想吃什么也会告诉我们,和子女有些沟通上的问题也会找我们开导,我们有时还和他们一起看电视、做游戏。”黄金凤说,“特别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通常具有孤独、沮丧、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这时就需要护理员给予更多心理支持,通过鼓励和陪伴,让老人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黄金凤向记者讲述了一件难忘的事。纪奶奶肺部感染,卧病在床,看到老人难受的模样,黄金凤特别心疼,一直想着该如何帮助老人减轻病痛。一天,她轻轻抱了抱老人,确定她的腰围,不久后她送上了自己亲手缝制的束腰带,老人深受感动,康复后,老人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还送了一束鲜花。
“这种双向奔赴的爱与温暖,让我打心底里觉得这份工作很值得,对干好这份工作充满了信心。”黄金凤笑着说。
C 他们让养老院里朝气蓬勃
“手势舞,动起来!右手、左手、右、左、右。”欢快的音乐从金凤区综合福利中心传出,在23岁的杨丽萍和社工们的带领下,老人们开心地表演手势舞。
“这个舞能增强身体协调性,提升心肺功能,缓解精神压力,增强自信心,很适合老年人。”杨丽萍介绍,该院常常邀请社会工作者策划、组织活动,并培训院里的工作人员。“老人很喜欢这些活动,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了解流行趋势,会拿着手机说,‘小杨啊,我看视频上别人跳这个操,我也想学。’”杨丽萍说。
“年轻人有创新、有想法,记忆力好,我不会因为小杨年纪小就觉得她技能不行,相反,她非常有活力、精力和热情去做好这份工作,从她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可以向她请教专业知识。”今年50岁的护理员郭淑香说。
能得到郭淑香的认可,杨丽萍格外高兴,“郭姐是院里特别优秀的护理员,每天5点10分起床,为老人翻身、擦身,开始一天的工作,多年如一日。”杨丽萍说。
而年轻的杨丽萍在工作时也展现出了护士长的风范,从业3年多来,她对全院130多位老人的姓名和身体状况都熟稔于心。“查房、发药,及时更新健康生命档案”是她每日的工作流程。
杨丽萍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争分夺秒”救治老人的经历,“有一天我发现院里的王奶奶睡觉时右手不能轻松抬起,表情有轻微痛苦,吞咽也有点费劲,我识别出症状,确定老人需要立即送医。经医生诊断是脑梗,因送医及时,王奶奶恢复良好。当时真是很庆幸,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更加留心、用心,密切关注老人。”杨丽萍说。
D 好搭档就要互帮互助
“00后”的赵梅和“80后”的禹玲香是一对好搭档,两人在西夏区幸福颐养院工作。工作中,她们相互鼓励、切磋技艺;生活上,她们互相帮助、真诚交流。
二人作为搭档共同照顾19位失智老人,刚来院里时,赵梅和所有新人一样,受过几次委屈,早入行一年的禹玲香带着她一起干,一遍遍向她示范操作要领,打开了她的心结。“刚开始她克服不了帮老人清理粪便的关卡,站在那儿不知所措,她所经历的我都经历过。我就对她说,‘没事丫头,我来,你先看着。’”禹玲香说。在禹玲香的鼓励和帮助下,赵梅一点点突破了心理关卡。
而禹玲香从不觉得向“00后”请教问题是丢面子的事,相反,她十分佩服赵梅的学习劲头。禹玲香说,赵梅毕业于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年纪轻轻就专业知识丰富,在实践中能很快上手,一下子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禹玲香说,以前她也对失智老人不理解,后来随着接触越来越多,才了解到失智老人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有的老年人以前是教授、专家,有的曾有很多爱好特长,但失智后会在夜深人静时突然暴怒,还有病理性的攻击行为。更心酸的是,老人有时发完火后,会像做错事的小孩子一般向护理员真诚道歉。从这些老人的经历当中,我有了更多人生感悟,要给予老人更多关爱和理解,也要活在当下,珍惜幸福生活。”禹玲香说。
“日久见人心,随着护理员和老人的感情不断加深,老人的家属从开始不理解护理工作,到逐渐敞开心扉,看见我们有时会说,‘你俩歇一会儿,我来帮你们干。’甚至还给我们送了锦旗。”这份由时间验证的真情里,有赵梅和禹玲香的付出与奉献。
有一位老人,让赵梅和禹玲香一直深深怀念。“奶奶会在其他老人或家属向我们发火时,站出来维护我俩,怕我俩受委屈。每次我俩休息都要给她‘报备’,不然她就会问其他人,我俩是不是生气了、不干了,为什么还不来看她。”老人离世时,赵梅和禹玲香默默地趴在一楼窗户上,目送老人最后一程,那一刻突然变得很静,两人什么话都没说,任凭泪水不断流下。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 徐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