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杆木偶戏传承者王述德

每个木偶,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版次:12 作者:李尚

在灵武市镇河塔社区,有一种特别的秦腔表演形式,栩栩如生的木偶搭配着特有的唱腔,以人偶同台的形式,将秦腔和木偶融为一体,颇具特色。这便是银川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撑杆木偶戏‌。它在时光的角落,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的守护下,将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王述德,是该项目灵武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双手托起木偶,在民间舞台上演绎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儿时与撑杆木偶的邂逅

“你听,这木偶一开腔,背后可是几代人的魂啊。”王述德摩挲着手中的木偶,木偶的油彩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木偶后的他,是操控者,也是旁观者——当木偶在台前甩袖、踱步、回眸时,他仿佛看到爷爷的影子与自己的影子重叠。这是一场人与偶的共舞,更是一段非遗传承的故事。

王述德的老家在泾源县,那里男女老少都喜欢秦腔,唱腔裹挟着黄土的粗粝直冲云霄,大家围着戏台,久久不愿离去。王述德也是听着秦腔长大的,“从我太爷爷那一辈,就爱唱秦腔。我爷爷、爸爸,再到我,都是秦腔迷。”他说,自己小时候尤其对木偶戏情有独钟。

记得十二三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陕西的一个演出团队走进了他的学校,带来一场撑杆木偶戏表演,几个艺人手持长杆,木偶们竟如真人般拂袖抬足,很是传神。那时,他就被这场表演深深吸引。彼时,爷爷也经常给王述德讲关于撑杆木偶戏的制作与操作,很多有趣的经历,更激发了他对木偶戏的好奇与向往。

2015年,王述德从彭阳老家搬迁到了灵武。在新的环境中,他始终怀揣着对秦腔和木偶戏的热爱,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去尝试。然而,随着搬迁来的人越来越多,王述德发现了一些能拉二胡、能唱秦腔的伙伴。于是,他们一拍即合,组建了灵武市乐龄陪伴秦腔演艺队。

木偶的“复活”时刻

一开始,王述德和团队成员主要演唱传统戏,后来根据回忆中爷爷的讲述,以及与师傅的学习与交流,逐渐摸索出撑杆木偶戏的表演,并排了《三对面》《二进宫》《花亭相会》三个折子戏。“我们第一次演木偶戏是在水洞沟旅游区,当时效果挺不错,大家都觉得这个很新鲜。”王述德说。其实新鲜的不是撑杆木偶戏,而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再次被人们看到,历久弥新。

乐鼓响,三弦起,主角登台亮个相。只见一个个一米左右的人偶站到舞台中央,而人偶的背后是真正的表演者,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木偶就是由他们操控的。他们轻推主杆,木偶的凤冠微微颤动;右手两根手杆交错,旦角的兰花指已翘至鬓边。突然鼓点急促,操控者手腕急抖,木偶的水袖如白练破空,一个鹞子翻身竟在空中定格。“好!”台下喝彩雷动,却无人看见他后背早已汗湿——那惊艳的腾空,全靠拇指瞬间发力扣住木杆。

这种“以重驭轻”的绝技,正是撑杆木偶戏的精髓。“我们这个木偶内部暗藏玄机,主杆控制头颅俯仰,两根侧杆牵引手臂开合,表演者需以腰力带动全身,才能让七斤重的木偶行云流水。”王述德说,木偶的精气神全在杆上,你手上多一分力,它眼里就多一分情。

极具考验的“一心多用”

撑杆木偶戏的源流可追溯至汉唐宫廷的“窟儡(lěi)子”,那些曾取悦王侯的精致傀儡,在宋元时期流入民间,逐渐成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舞,基本内容包括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元素,与秦腔等戏曲形式有着深厚的渊源。不同于提线木偶的纤细婉约,撑杆木偶好似天生带着西北的豪迈——木偶高一米左右,油彩浓烈如敦煌壁画,蟒袍翻飞间似有沙场烽烟。

撑杆木偶戏的唱腔也十分独特。它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语言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形成了独特的声腔艺术风格。这种唱腔豪放热烈、曲调优美,与生动的木偶动作相得益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唱了那么多年秦腔,王述德总结出不少心得。他记得初学时,他总被竹竿磨得起茧,但这些在热爱面前都不算什么。真正的难关在于“一心多用”——表演者既要操控木偶,又要承担唱念做打,更需用余光观察全场。“好比同时下三盘棋。”他比划着解释,“左手让木偶拭泪,右手得甩起马鞭,嘴里还要吼秦腔,脚下还得踩鼓点。”

让更多人爱上撑杆木偶戏

这些技巧与难度的背后,是王述德和团队成员们日复一日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们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排练,不断摸索和创新表演技巧和方法,使得撑杆木偶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们这个演艺队现在有40多人,撑杆木偶戏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他说,除了排练和演出,他们还经常参与戏曲进校园的活动。相较于其他戏曲表演形式,孩子们对于撑杆木偶更加感兴趣,充满好奇。

作为表演者,很多人都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但对于王述德来说,让木偶在前面接受掌声,更令他感到欣慰。王述德不仅在台上表演,还经常录制视频发布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戏曲表演形式。

在演艺队的家当中,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木偶整齐排列着,每个都承载着一段精彩的故事。“它们比人长寿。”王述德喃喃道。正是有着这样一群发自内心的爱好者,撑杆木偶戏得以一代代传承下来。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