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名中的方言与乡音

版次:13 作者:鲁人勇

宁夏地名中,有一批用字特殊或以方言读音的专名。如用于地形地貌的,有圪垯、敖包;用在居民点的,有生僻字屲、埫;有的用同一个字,但在宁夏南北部,却有不同的发音。现举几例。

A

敖包与圪垯

贺兰山主峰在贺兰县洪广镇西界,海拔高3556米,相对高差 2400余米,是宁夏第一高峰。它有个奇特的名字:敖包圪垯。敖包,是蒙古族同胞的叫法,意为“堆子”。在广袤的草原上,很容易迷失方向。聪明的牧民便在道路的岔口、通往聚落的地方,用泥土、石块垒成堆子,当路标使用。至于边界划分处,则叫“界堆”。平罗县红崖乡有个村,明清以来就是汉族和蒙古族同胞居住地的交界地带,因为有5座黄土垒筑的烽火,故名“五堆子村”。

还有,蒙古族同胞将山峰叫敖包。而宁夏平原的百姓,则把山峰、山头叫作“圪垯”。由此,产生一系列山名:贺兰山沿线,至今有10多个山峰叫“敖包”,20多个山峰叫“圪垯”。贺兰山在惠农区境内的40余公里,就有道劳苏海敖包、敖包梁、东北圪垯、峰头圪垯、桃柴圪垯等。宁夏中部的同心、中宁、海原等县,也有不少山峰、山头被叫作“圪垯”,如同心的罗山主峰,海拔2624.5米,是宁夏中部的最高峰,名叫好汉圪垯。中宁县有圪垯山、双圪垯、黑圪垯、尖子圪垯,海原县、同心县把山峰叫圪垯的更多。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各地也有写作“疙瘩”或“圪瘩”的,应该统一写作圪垯。

B

此字用于乡镇、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如海原县有贾埫乡,还有后王埫、浪埫等行政村。仅原州区寨科乡就有东埫、西埫、北埫3个行政村及老地名白家埫。至于用在农村居民点的,仅海原、同心两县就有数十个。

这里的“埫”字,读音不是[shǎng],而是[tǎng];其含义也不是土地面积计算单位,而是专指一种地形,即山间平坦之地。其面积较小,只有几平方公里。如面积再大,则称“塬”或“原”。近年来,各县把多数带“埫”字的地名更改为“塘”。这种改动并不恰当,因塘字的基本含义是面积不大的水池,完全失去了“埫”字的本义。宁夏原本也有一批带“塘”字的地名,源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所建军塘,分布在北京—宁夏—新疆以及西安—新疆的驿道上,每 30里设一塘,配军丁、驿马,以接力方式传递军事情报,昼夜不息,日驰六百里,当时把这种军事情报叫“塘报”。在清代的宁夏府,就有张政塘、在城塘、适中塘、大坝塘等 30多个军塘。至今仍在使用的仅1个:中卫市沙坡头区的甘塘。南部六盘山区使用至今的,有隆德县的沙塘镇。

C

此字的正确读音为[wā],指山梁之下面积不大的洼地。而将屲下称为坡,用于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南部山区除泾源县,其他五县区都有,以隆德县最多,现在仍然叫“屲”的地名,有20多个,如辽屲子、中梁屲、奚家阳屲、小阳屲、阳屲、白家屲、夏家屲、蒿地屲、大屲、阴屲等。海原县有大地屲、犏牛屲、窟窿屲等9个。彭阳县有王洼镇、罗洼乡,是指面积较大的洼地,与“屲”的含义不同。

D

宁夏南北有数百个以“堡”为通名的乡镇、行政村及居民点,如北边的银川市有平吉堡、镇北堡、横城堡……多数源于明朝的军垦屯堡;南边的固原市有黄铎堡、彭堡、温堡、苏堡等地名,多数源于明、清两朝,少数源自北宋。在宁夏,地名中“堡”字的发音,都不读[bǎo],而且在南北各有不同:其中在北部银川平原的读音为[pǔ],在南部各地读[bǔ]。

鲁人勇 文

(选自《“塞北江南”地域文化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