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3 作者:王敏
作为宁夏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关键节点,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的发掘,填补了陇中高原从菜园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的谱系缺环。近日,《隆德沙塘北塬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正式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沙塘北塬遗址2013年、2015年、2016年考古发掘资料,包括发掘概况、地层堆积、房址、灰坑、墓葬和结语几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宁夏隆德沙塘北塬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杨剑的脚步,走近沙塘北塬遗址,解码宁夏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关键拼图。
发掘历程与出土文物
“自2013年起,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展开系统性发掘。”杨剑介绍说,2013年3月至5月,考古队首先对渝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沙塘北塬遗址进行了勘探,初步确认遗址范围和堆积状况;同年6月至11月,首次对沙塘北塬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20平方米,清理房址7座、灰坑93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初步揭示遗址的文化面貌。2014年编制了“以沙塘北塬遗址为中心的渝河流域考古工作五年(2015~2019)计划”,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并立项。随后在2015、2016年连续对沙塘北塬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2015年4~12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沙塘北塬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本次发掘也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了田野教学实习平台。本年度发掘面积850平方米,清理房址12座、灰坑152个、灰沟2条、墓葬1座、陶窑3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及骨器等,其中陶器最为丰富。
2016年4~12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075平方米。清理房址11座、灰坑155个、灰沟2条、墓葬12座、陶窑2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及骨器等,其中陶器最为丰富。
填补菜园文化与齐家文化间的年代缺环
沙塘北塬遗址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丰富的龙山时代晚期遗存。
对此,杨剑介绍说,这里出土的陶器以平底器为主,典型器物有圆腹罐、花边罐、单耳罐、双耳罐、高领喇叭口罐、大口罐、敛口罐、盆、刻槽盆等,陶质以夹砂陶居多,泥质陶次之,陶色以橙黄为主,纹饰多见麻点纹、篮纹、绳纹组合,篮纹分别与麻点纹和绳纹组合使用较普遍,遗址还出土了石器、骨器及玉器。
“更为重要的是,沙塘北塬遗址的文化遗存与早前的菜园文化存在明显承袭,如小口罐、花边罐等器型及麻点纹装饰的延续;同时,与稍晚的齐家文化联系紧密,两者在陶质、纹饰及器类上高度相似,但沙塘北塬陶器形态更显矮胖,齐家文化则趋向瘦高,暗示后者可能由前者演化而来。”杨剑补充介绍说,关于沙塘北塬遗址出土遗存的绝对年代,经对出土的部分植物遗存进行碳-14测年,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900年。从年代上看,沙塘北塬遗址出土遗存早于河西走廊地区的齐家文化,晚于宁夏南部地区的菜园文化,大致与关中地区龙山晚期阶段的客省庄文化年代相当。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菜园文化与齐家文化间的年代缺环,更确立了“沙塘北塬类型”作为两者过渡阶段的文化身份。
学术价值与未来展望
《隆德沙塘北塬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标志着该遗址研究的里程碑。这部五册近80万字的专著,以全息视角呈现2013年、2015年、2016年发掘成果,报告将所有出土遗物都归到各自出土单位内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每个遗迹单位的陶器标本进行了详细统计,为研究者提供客观、翔实的考古发掘资料。
沙塘北塬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菜园文化与齐家文化之间的空白,理清了菜园文化、“沙塘北塬类型”、齐家文化谱系关系,“沙塘北塬类型”应该是菜园文化向齐家文化发展的一个过渡类型。“未来将对沙塘北塬遗址开展综合研究,通过多学科手段,全面解析遗址的文化内涵、生业模式及聚落功能等。”杨剑介绍说。
链接
●沙塘北塬遗址坐落于宁夏隆德县沙塘镇街道村北侧的塬地,北倚山丘,南临渝河,地处渝河北侧二级阶地,地势北高南低。这片区域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陇中高原,自然环境兼具黄土地貌的典型特征与河流阶地的地理优势,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理想的栖息条件。
●沙塘北塬遗址在1984年宁夏第一次文物普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于1988年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宁夏南部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存,沙塘北塬遗址因文化内涵单纯、遗迹遗物丰富,成为填补区域考古空白的关键遗址。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