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2 作者:吴璇
作者: [英]芭芭拉·彭纳 等
译者: 丁宇岚
出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 后浪
天马行空的有趣“旧物”
胶卷相机、摩托罗拉传呼机、白炽灯……这些在人们生活中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老物件里,承载着时光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近日,由后浪出版公司出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旧物录:85个消亡之物的故事》一书,通过对那些已经消失的事物的描写,带领我们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促使我们反思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并深入思考该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
“旧物”的范畴很大,书中提到的85个消亡之物,就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先进科技发明,从建筑结构到交通工具,从文化娱乐到时尚潮流……它们在本书作者笔下织成了一张网,网上既有像柯达胶卷、传呼机等真实存在并广泛应用过的“旧物”,更有那些富有奇想,但昙花一现的神奇“旧物”。
比如说爱迪生的“反重力内衣”,一种神奇的内衣,穿上后就可以飘浮在空中;还有“蜗牛电报”,通过两只恋爱的蜗牛,就可以实现跨越大洋的通话。当然,这两个有趣的“旧物”其实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并没有真实存在过。
同样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科技爆炸”前夕的“旧物”还有许多,它们当中所承载的想象力令人惊叹。比如说穿戴式机器人“自动拟人机”,它拥有力反馈系统和情绪模拟逻辑;还有“气动邮政系统”,建立在城市地下,通过空气压力进行管道运输,可以在30分钟内快递一些轻量物品。甚至还有一种“戴马克松屋”,试图通过小型预制组件,来解决住房短缺的问题。
对“消亡”的反思
当然,这些有趣的“旧物”,最后的结局都是消亡,而通过对“消亡”的反思,也促使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在一味地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书中对物品消亡类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类,包括了“失败”“过时”“停用”“失效”“休眠”“空想”六种类型,让我们清晰看到物品消失的不同路径。这些路径不仅是对物品命运的梳理,更是对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剖析。
其中,含砷壁纸在19世纪早期,还被广泛应用在家庭装修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含砷的壁纸在潮湿的环境下,会散发出含砷的气体,导致中毒,这些发现促使含砷壁纸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安全环保的原材料取代。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白炽灯,曾经代替煤油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亮,如今却因为发光效率低、能耗高、使用寿命短等缺点,逐渐被LED灯所取代,成为了历史的过客。
事实上,从书中可以看出,这些消亡之物是不同思维与生活方式的象征,承载着对未来的想象。比如说,自动拟人机的消亡,展现了人类对人机结合的探索,虽然其设想的力反馈等特征在现代设计中消失,但它反映出的人类对身体与技术关系的思考仍具价值。
看到历史的丰富性与多面性
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也引发了我们对科技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费文化的变迁等多方面的反思。
从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来看,书中许多旧物因为科技进步而被淘汰,如胶卷相机被数码相机取代,会让我们意识到,科技发展虽然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也使得一些承载着情感价值的东西消失了。
与此同时,书中所提到的一些“旧物”的消失,也体现了消费文化的变迁,过去被称为时尚的产品,如BP机、CD唱片等,在科技的进步下,成为记忆中的存在。这也提醒我们,在消费时要理性地看待潮流的变化,不要单纯为了追逐流行而冲动买单,深陷于消费主义当中。
通过《旧物录》一书,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丰富性与多面性,使我们在快节奏、物质高度丰富的现代社会中,有机会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进步的内涵,思考人与世界相处的多种可能,探寻更具可持续性和人文关怀的未来发展之路 。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