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叶於亭
阳春三月,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园区内,锈迹斑驳的报废机动车堆积如山,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压扁、粉碎、分选……突然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传来,冲破机器的轰鸣声,让原本灰蒙蒙、暮气沉沉的园区变得鲜活起来。这阵歌声,源自一个由报废公交车扬声器改造的蓝牙音箱。
2024年7月,银川市印发《银川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汽车以旧换新,叠加市场存量车进入报废高峰期的双重效应。
破局突围,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下了“先手棋”——成立全区唯一的报废机动车再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探索以精细化拆解,实现高效回收利用,延伸产业链和附加值。回顾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政府宏观指引与微观护航并行、企业与政策同频共振的创新发展,也是政企共同谱写的“绿色转型”故事。
A 政策送“碳” 旧赛道中逆势而上迎机遇
受全国废钢、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市场价格震荡走低的影响,多数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整体利润下滑明显。“按常规处理方式,报废机动车主体部分作为废钢、废旧金属送往破碎车间,成为等待回炉重炼的低值拆解料,粗放省时,附加值低。但这种‘粗粮’非长久之计,目前,一辆报废小轿车的回收价格和一吨拆解料价格在2000元上下浮动,算上人工、税收等就打破了平衡。”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海洋说,回收量的增加会进一步摊薄整体利润,形成增产不增收情况,也让行业面临着加速报废机动车的精细化、高效拆解利用,延伸产业链和附加值,实现质量升级的难题。
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的宁夏报废机动车再利用(灵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先行一步。“在车辆维修时,废旧车辆的零配件就可以用上。还有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储能、零部件修理、贵金属提炼、汽车再制造、废料处理等,都可以产生效益。”创新中心主任罗旭辉说,经过创新中心精细化拆解的报废机动车,一辆报废机动车的价值可以提升约58%,实现“车里淘金”。报废机动车通过精细化拆解实现高附加值变现,需要较大拆解量的支持,在存量车进入报废高峰期的当下,以旧换新政策的出现,提供了逆势而上的机遇。
借着政策东风,目前,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年拆解报废汽车1万余台,已超过国家标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GB 22128-2019)提出的单个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最低年拆解量应达到5000辆的标准。
报废机动车回收行业规范化发展的意义长远。“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整体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同质化、无序竞争现象严重。”庞海洋说,“以旧换新”政策通过补贴直补、规范回收渠道,将报废车辆集中导向资质企业,有效缓解此前因“非法拆解”和“中间商截流”导致正规企业“吃不饱”的现象。
B 政策引“路” 技术创新榨尽报废车余热
这个全区唯一的报废机动车再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于2022年9月。“银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给我们强烈的信号。”庞海洋说,风好正是扬帆时,当年4月,罗旭辉被评为银川市“劳动模范”,于是公司以政策为导航,依托劳模工作室,投入百万元成立创新中心。
打破园区沉闷的歌声就出自创新中心的研发成果——一个由报废公交车扬声器“变身”的蓝牙音箱。“报废车的扬声器、存储卡、电池等穿上‘新衣’就能变身音箱、U盘、充电宝,仅研发阶段每年就能创收3万余元。”罗旭辉说,创新成果中,高附加值变现效果最显著的是发动机精细化拆解,每台售价提高约200元,全年可创造毛利润120万元左右。
目前,创新中心已完成专利申报10项、完成专利授权5项、成果创新18项、解决实际生产加工中的问题26项,成功研发了报废车发电机、马达测试平台,牵头组织修订了废钢分类标准,开展三元催化贵金属提纯研究、蓄电池修复、其他零部件再造等,累计创造效益400余万元。
创新中心的成功是政策宏观引领、企业顺势而为的结果,也得益于灵武市、银川市总工会、银川市科技局等多部门源源不断输送的“活水”。目前,创新中心先后获评银川、灵武两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获得专项经费、技术攻关方面的支持,如2024年灵武市5万元补助资金,创新中心核心技术人员先后获得参加“大国工匠”宁夏行及“塞上工匠”技能提升培训班等机会。
C 政策护“航” 谋定目标拔节生长信心足
“希望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助力解决西部地区再生资源行业资源、产值、税收、人才及产业链流失等问题。”2月21日,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董事长乔义受邀参加银川市2025年第一次为企业纾困解难集中办公会,提出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当场得到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的回应。
从2001年看中资源和区位优势选择落地银川,到创新中心的成功运营,再到今年以旧换新政策带来发展机遇,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真切感受到了银川营商环境的变化。2016年,庞海洋从山东调入宁夏。“以前是企业主动找政府、办事跑断腿,现在是政府领导、部门主动对接企业,让企业家做C位,面对面倾听诉求、实打实解决困难,出台《关于厚植营商沃土 打造‘宜商银川’若干措施》等一批务实举措为企业发展护航!”他评价近十年银川的营商环境“进步得十分快!”
2021年,因为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问题,公司需要搬迁至目前所在的新园区,搬迁过程涉及招标、审批等一系列环节。“当时灵武市安排了一名包抓干部,全程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办理。包抓干部一手包办了招标材料、请招标专家等程序。”庞海洋说,因为有了包抓干部的助力,园区搬迁这样一件极其浩大工程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为企业发展减少了时间成本,庞海洋自己也深刻感受到政府护航的“银川速度”。
记者 叶於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