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铁锅炖 美味里的烟火与乡愁

版次:03 作者:李尚

曾几何时,火锅、烤肉长期霸占着餐饮流行风向标的位置,如今却受到另一种美食的冲击,那就是铁锅炖。

有句话说:“东北铁锅炖一切。”当那口黢黑的大铁锅一上桌,各种食材以意想不到的温柔姿态,叩击着都市人的味蕾与心房。锅里炖的不仅是食材,更是当代人渴求的烟火温度与集体记忆。

01

一道菜的话题热度

谁能想到,做毛绒玩具的Jelly Cat也出铁锅炖了。不仅有外形毛茸茸、胖嘟嘟的锅子,锅里炖着胡萝卜、玉米等“食材”,更将铁锅炖与卡通造型的馍馍结合,炖出一锅萌趣味道。让人一眼望过去,就想到了冬天在炕上吃着热乎乎的铁锅炖的日子,有网友感叹:“这也太东北了。”

近年来,铁锅炖的走红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还是在街头巷尾,都能看到铁锅炖的身影。铁锅炖的流行,或许与近年来东北旅游的兴起有关。去年,银川市民魏明洁去了一趟哈尔滨,在当地品尝了铁锅炖,那浓郁的香味像是能浸透记忆,以至于回来很久都难以忘记那顿饭的味道。“真的特别香,很家常的香味,吃得很踏实。”她说,不光饭菜香,更重要的是和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锅里咕噜咕噜冒热气,那种感觉特别好。

在当代人的社交中,手机社交让人际关系趋于扁平,而铁锅炖则以长时间的炖煮过程,强制人们放下电子设备。围锅而坐时,给长辈盛汤的体贴、替朋友调火候的关照、争抢锅贴时的笑闹,都在升腾的热气里自然生长。

02

铁锅炖的前世今生

关于铁锅炖的起源,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有人认为这道菜具有鲁菜的特点,是闯关东时期在东北发展起来的。不过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铁锅炖就是东北农村的一道家常菜。

过去,由于东北农村住房没有现在这么暖和,为了抵御寒冷,人们会把屋子烧得很热,或者在屋子中间盘一个火炕,取暖做饭两不误。过去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家里的人口比较多,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烹饪食物,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满足一家人吃饭的需求,于是,大铁锅便成为不二之选。后来,这种炖菜的方式从农村传到了城市,又因为大铁锅不方便端上桌,便被换成了小铁锅,出现在街头巷尾的餐馆里。

东北人对于铁锅炖的热爱,还体现在方言里。在东北方言中,有一个词叫“齁咸”,指的是食物很咸,齁得慌。这个词的出现,就与铁锅炖有关。过去,人们为了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会在烹饪的时候多放盐,这样一来,即便是剩下的饭菜,第二天也能吃。但盐放多了,就会齁得慌。

除了“齁咸”,炖得“烂糊”也是东北方言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指的是食物炖得很烂,很入味。这同样是因为东北地区天气寒冷,人们为了御寒,通常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猪肉、鸡肉、鱼肉等,而这些食物并不容易消化,如果炖得不够烂,吃起来会很费劲,也容易造成浪费。所以,东北人通常会长时间地炖煮,把食物炖得软烂入味。

03

万物皆可铁锅炖

在东北,铁锅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铁锅炖鱼、铁锅炖大鹅、铁锅炖排骨、铁锅炖鸡等,其中,铁锅炖鱼和铁锅炖大鹅最受欢迎。在银川,也能品尝到铁锅炖这道美食。今年38岁的杨鑫宝特意从东北学了这道菜,回来开了一家专营铁锅炖的餐厅。他介绍,一般来店里的食客,对炖鱼、炖鹅、炖鸡都很感兴趣。

关于铁锅炖鱼,他介绍,通常用的是鮰鱼,鱼需要提前处理干净,打上花刀,腌制入味,然后下锅煎一下,再加入调味料和水,炖煮20分钟左右。为了让味道更丰富,他还会在锅里加入豆腐、白菜、茄子、土豆粉等配菜。“如果喜欢吃辣,还可以加入辣椒和麻椒,这样炖出来的鱼又麻又辣又鲜,非常好吃。”杨鑫宝说,铁锅炖鱼有两种口味,酱香和香辣,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铁锅炖大鹅的做法与铁锅炖鱼类似,不同的是,大鹅需要提前焯水,去掉多余的油脂和腥味,炖煮的时间也要更长一些,通常需要40分钟左右。杨鑫宝介绍,为了让鹅肉更入味,一般会在炖煮的过程中加入秘制的酱料,味道浓郁,香气扑鼻。

“炖好的大鹅肉质软烂,味道醇厚,就连骨头都是酥的,轻轻一咬就能脱骨。”他说,除了铁锅炖鱼和铁锅炖大鹅,还有铁锅炖排骨、铁锅炖鸡等,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味道,每一种都很好吃。

04

铁锅里的东北美学

若问铁锅炖的灵魂在哪,定是那圈贴在锅沿的饼子。和面要用当年新麦,掺进碾碎的玉米碴。“面要和得软、醒得透。”杨鑫宝说,“贴饼子讲究‘三贴’——贴得紧、贴得匀、贴得准。”

饼子入锅的刹那最是精彩。面团接触热锅的瞬间,发出悦耳的滋滋声,厨师手腕一抖,面团便如花瓣般绽开。“这饼子要‘烀住’,锅底得留缝隙。”杨鑫宝掀起饼子展示着,“你看这虎皮纹,焦香全在这纹路里。”饼子下半截浸着浓汤,上半截被蒸汽熏得暄软,咬一口既能尝到汤汁的醇厚,又有谷物的回甘。

这种“一锅两吃”的智慧,藏着东北人对食物的虔诚。贴饼子要守着灶台,不时转动铁锅让其受热均匀;添柴要看火候,多了会焦糊,少了不酥脆。

暮色降临时,铁锅炖的香气漫过街道。屋里围坐的人们脸上泛着油润的光彩,锅里的汤汁愈发浓稠。这口铁锅炖煮的,何尝不是当代人渴求的温暖。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