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玲:

在“诗词之乡”,感受诗词之美

版次:12 作者:吴璇

讲述者:余秀玲

古典诗词创作、推广者

采访时间:2025年3月31日

采访地点:银川市

记者按

3月26日,西夏区第六届诗词大会圆满落幕。作为宁夏唯一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的县区,西夏区有着丰富古典文化底蕴,也有着一群为诗词创作不懈努力的人们。近日,记者采访了西夏区诗词学会负责人余秀玲,听她讲述诗词创作和“诗词之乡”建设的那些事儿。

01

一次诗词交流的盛会

作为本次西夏区诗词大会的评委之一,我真切地感受到,古典诗词在现在有那么多人喜爱着。选手们在赛场上表现精彩,印象尤其深刻的那些中学生,他们反应敏捷,对诗词运用自如,那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令人感叹。

与此同时,这次诗词大会参与人数增加。新增的线上视频大赛,参加人数多达4000多人。线下初赛、半决赛、决赛三轮也有2800多人参与,总人数达7000多人。其中大学生参与人数明显增多,社会面参与度也大幅提升。

而且,这次诗词大会在考查内容和题型设置上也有创新,题型丰富多样,有必答、抢答、飞花令等。其中飞花令的难度有所增加,过去是一个字,这次则要求诗句中必须有一对反义词。这一变化要求选手对诗词有更透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能力,单纯死记硬背已经难以应对。

在出题环节,我们西夏区诗词学会也参与其中,出了五十道题,涉及西夏区特色产业如葡萄酒、贺兰山相关的古典诗词作品也被抽到。这不仅丰富了大会的内容,也让诗词与本地文化紧密相连。

02

与诗词的缘分由来已久

我和诗词的缘分由来已久。 从小,我就爱读书。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是我童年时代的精神食粮。到了初中,我被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吸引,课余时间常常抄书抄诗,反复诵读,沉浸在诗词的美妙意境中。考大学时尽管学业繁重,古诗词依然是我忙碌生活中的一抹慰藉。

进入大学后,我尝试创作散文、散文诗等,文字功底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工作后,我撰写各类调研报告等文字,为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而在工作之余,我阅读了大量的诗词评论书籍,儿时对诗词的热爱再次被点燃。同时,机缘巧合之下,我也加入了与众多诗词爱好者互动交流的行列,正式开启了我的诗词创作之旅。

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我越发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我所处的西夏区,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这让我萌生了将诗词创作与工作相结合,推广、发扬诗词文化的想法。

03

投身“诗词之乡”建设

2016年,开始诗词交流与创作后,我便开始关注西夏区诗词文化的发展。“中华诗词之市(乡)”是中华诗词学会推行的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诗词演绎伟大时代、反映多彩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我们组织座谈和交流,结合中华诗词学会创建“诗词之乡”的方案要求,我在撰写的提案和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西夏区的相关工作方案。方案提交后,得到了高度重视,相关工作也得到积极推动。

2017年,我们组织座谈和交流,决定创办《西夏诗词》刊物,为诗词爱好者搭建一个原创平台,以吸引银川乃至宁夏全区的创作力量。同时,我们还举办了一系列诗词大赛、采风活动。

此外,我们还多方学习先进经验,并积极付诸实践。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11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终于花落银川市西夏区,西夏区也是宁夏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04

让更多人感受诗词之美

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过程中,西夏区诗词学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7月,学会注册成立,目前有近三百人参与线上线下活动,会员近一百人,主要来自银川地区。其中,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8人,宁夏诗词学会会员近40人。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现在有的年轻人觉得古典诗词创作难的问题,我想说,首先不要害怕,要大胆地去写,即便写错了也没关系,多练习就能逐渐掌握其中技巧。

古典诗词要押韵,要平仄交替,还要考虑对仗。押韵的方式有“一韵到底”、“仄韵”和“换韵”等。格律又被很形象地叫作“马蹄韵”,是中国传统诗词格律中的一种常见的节奏形式,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音韵排列如马蹄行进时的节奏,像是马蹄“哒哒,哒哒”作响,这种节奏形式的特点是平仄两声重复并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再来说平仄和对仗,平仄交替有仄起和平起两种,前者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后者如“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交替要注意避免三平尾,也就是句尾不能连用三个平声。

爱好者刚开始学习古典诗词创作时,可以参考一些入门书籍,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也可以通过听课学习韵律规律。当掌握了基本规则后,作品的高度就取决于个人的学识、修养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了。

我们学会也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诗词课堂、讲座、研讨会、诗词朗诵活动,希望能够扩大古典诗词创作交流的“朋友圈”,让更多人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走进它的广阔世界。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