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刺艺韵 让传统与现代对话

版次:13 作者:李尚

一盏灯下,一个葫芦,陶利军手持电笔,在葫芦表面勾勒出繁复的纹路。针尖游走间,龙鳞渐显、凤羽舒展,色彩层层晕染,精美的图案在方寸葫芦上焕发新生。作为彩刺工艺非遗传承人,陶利军用多年的坚守,将这门融合针刺、雕刻与彩绘的传统技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从祖父手中的针刻工具,到如今非遗工坊中的教学课堂,他的人生早已与彩刺密不可分。

01

缘起于儿时的兴趣

1972年,陶利军出生在宁夏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从小,他就受祖父的影响,看着他将铁丝烧红,在葫芦、竹片、木板上刻出深浅不一的线条,形成古朴而生动的画面。“那时候觉得,针尖就是画笔,能‘画’出另一个世界。”他回忆道。那时,他对这种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祖父和伯父的精心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技法。

成年后,陶利军和民间工艺美术师学习葫芦雕刻技艺。早期的葫芦工艺以烙画为主,即用烙铁在葫芦表皮烫出焦褐色图案。然而,陶利军发现单色烙画难以完全展现传统国画的层次与意境。2019年,他远赴山东青岛,向当地民间工艺大师学习“针刻套色”技法。山东作为中国葫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其彩绘、烙画与雕刻工艺积淀深厚。在此,他接触到现代彩刺工艺的雏形——将针刺与染色结合,突破传统烙画的单一色调。

回宁夏后,陶利军潜心改良技艺。他尝试在葫芦上以针刺出细密凹痕,再以天然植物染料反复填色,通过晕染叠加呈现渐变效果。“针刺深浅决定颜色渗透度,差一毫,效果就天壤之别。”他说,历经数百次失败,他终于摸索出一套稳定的彩刺工艺体系。

02

更具表现力的工艺

彩刺工艺脱胎于葫芦烙画,却在技法与表现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传统烙画以高温烙铁为“笔”,通过控制温度在葫芦表面烫出深浅不一的焦痕,形成单色画面,其核心在于线条的流畅与墨色层次。而彩刺工艺在此基础上引入针刺与染色,首先以特制针具在葫芦表面刺出密集凹点,形成细腻的肌理,为后续染色提供附着基础。接着采用天然矿物与植物染料,通过反复填色、晾干、固色等步骤,叠加出丰富色彩。

“相较于传统烙画,彩刺工艺的色彩表现更好,立体感强。”他介绍道,彩刺工艺从单一焦褐色扩展至全色谱,可模拟国画的渲染效果。而且针刺形成的凹凸表面增强光影变化,使画面更具立体感。传统烙画受限于单色,多表现写意山水,而彩刺工艺可驾驭工笔花鸟、人物肖像等复杂题材。此外,与传统手绘葫芦的手绘平涂填色不同,彩刺工艺通过针刺“打底”,染料能更深渗入皮质,色彩更持久鲜亮,不易因摩擦脱落。

03

匠心绘吉祥

去年,陶利军夫妇创作的葫芦彩刺作品《龙腾盛世》和《凤舞九天》在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燕祥社区非遗彩刺传承基地展出,令不少参观者大开眼界。这两个葫芦个头很大,表面彩刺的一龙一凤栩栩如生,仿佛要跃然而出。

《龙腾盛世》中,一条龙腾云驾雾,鳞甲分明,气势磅礴。陶利军巧妙地利用葫芦的曲面,将龙的身姿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先用针刀刻出金龙的轮廓和鳞甲,然后填充上颜料,使得这条龙更加熠熠生辉。同时,他还用颜料熏染出云雾缭绕的效果,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凤舞九天》中,凤凰的翎毛间流转着霓虹般的渐变光线,栩栩如生。需要先用针刀刻出羽翼的纹理和层次,然后填充上各种鲜艳的颜料,凤凰的羽翼因此更加绚丽多彩、热烈奔放。

这两件作品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每一件都耗时20天。“这种作品需要精心构思构图、选择色彩、熏染搭配,还要考虑葫芦的形态和意境,让作品与葫芦完美融合。”他说,龙爪的位置、云纹的疏密,都要反复调整,否则视觉上会失衡。为呈现龙鳞的质感,他采用渐变晕染,每片鳞片需单独上色多次。凤羽则模仿工笔画的丝毛技法。此外,染料浓度需精确控制,过浓则板结,过淡则显单薄。 “葫芦自古象征福禄,龙凤寓意吉祥。”陶利军巧妙利用葫芦的天然纹路与形态,将工艺与载体意境融合,令很多人叹服。

04

古老技艺在当代重生

“彩刺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密码。”陶利军如此定义自己的非遗创作与传承。近年来,他与银川多个社区建立合作,在社区的场地教授彩刺工艺技法,并在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燕祥社区非遗彩刺传承基地,免费教授残障人士与待业青年学习这项技艺。“我们有很多学员因为身体残疾,无法参加工作,但在传承基地,只要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彩刺葫芦的制作,并获得收入,因此自信心也提高了。”他说。

从祖父的针刻工具到非遗工坊的彩刺课堂,陶利军用多年时光,从业余爱好到谋生手艺,从开小作坊到设立工作室,让一门古老技艺在当代重生。方寸葫芦之上,针尖与染料的每一次触碰,皆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如他所说:“手艺人的使命,不仅是留住技艺,更是让文化活在当下。”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