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时间延长 天天都有体育课

让“学在银川”成为一件幸福美好的事

版次:05 作者:李姝

教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今年3月14日,《银川市2025年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优化了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新增专项技能选考科目游泳。此前,自治区教育厅已印发《关于保障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通知》,明确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延长至30分钟,并确保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犹如“指挥棒”,点燃了全市校园体育运动的激情与活力。如今,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里处处回荡着欢声笑语,操场上跃动着矫健的身姿……那些身上有汗、眼中有光、脚下有力的少年们,正以朝气蓬勃的姿态茁壮成长。

01

培养兴趣助力中考 多所学校开设游泳课

在金凤区十八小附近的吉加健身馆里,百余名小学生如小黄鸭般扑通扑通跃入水中,跟随教练的指导畅游。这是学校开设的特色体育课——游泳课。“游泳课效果很好,既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又能培养自理能力。教练教学细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提前掌握这项技能,中考时稍加练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二年级(2)班学生马瑾萱的母亲欣喜地说。

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艳介绍,去年12月学校尝试开设游泳社团课,原以为冬季家长和孩子参与热情不高,没想到反响热烈。今年春季开学后,游泳课正式纳入课程表,采用两节体育课连排、三个班同时授课的方式,在二年级12个班全面铺开。“学校每月安排中层领导到游泳馆督察教学情况,确保课程质量。目前家长满意度高,孩子们学习热情也很高涨。”李艳表示。

银川市中考体育改革将游泳纳入选考项目,更坚定了李艳办好游泳课程的信心。她认为这一举措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下一步,学校计划将游泳课打造为特色课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学会游泳,并组建校游泳队参加各类比赛。“二年级结课后,三年级将继续开设游泳课,教授更高难度的泳姿,今后每届二年级学生都将接受游泳课程。”李艳补充道。

4月4日,金凤区第二小学三年级(6)班的家长群里发布通知:“清明节后游泳课正式开课,请家长为孩子准备泳具、拖鞋、毛巾被及装热水的保温杯。”这一消息让家长们兴奋不已。兴庆区第二小学也决定在三年级开设游泳课,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家委会座谈、场馆考察、费用商谈等筹备工作,课程于4月7日正式启动。

据了解,银川市自去年起已在部分学校试点游泳课。随着中考政策的调整,金凤区湖畔中学、兴庆区第八小学海宝校区等学校也纷纷筹备开设游泳课,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为中考做准备。兴庆区教育体卫艺办公室主任贾婉表示:“经摸底调查,兴庆区27家游泳馆中仅有9家符合资质要求,其中5家适合大班额教学。下一步计划赴吴忠考察学习自建简易游泳池的经验,推动更多学校开设游泳课。”

02

课间延长活动多 天天都上体育课

4月2日上午10点,做完5分钟眼保健操的孩子们涌向操场,开启大课间活动。低年级学生玩转趣味项目,中年级学生比拼体育技能,高年级学生参与集体项目,校园里洋溢着蓬勃朝气。

“加上眼保健操,我们每天早晨的大课间活动实际长达35分钟,确保孩子们充分放松。”兴庆区四小副校长唐睿介绍,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资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同时严格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要求,加强体能训练和专项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走进银川市第四十一中学,崭新的校园里随处可见运动的身影。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鸿雁表示,为落实教育厅通知要求,学校调整作息时间,购置运动器材,将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更创新性地通过多种师资配置方式,确保每周开设四节常规体育课和一节特色专项体育大课。“特色大课提供30多个项目供选择,旨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刘鸿雁说。

在兴庆区试点基础上,今年银川市全面落实教育厅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每天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2次眼保健操,并确保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

03

倾听民意回归本质 多维度发展体育教育

今年以来,银川市教育局以中考体育改革为切入点,探索符合实际的体育教育发展路径,着力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市教育局教育一科科长马思远介绍,通过走访学校和征求代表意见,充分考虑家长反映的考试压力大、校外培训负担重等问题,将体育考试转变为多维度考察,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切实做到“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改革注重减轻学生负担:基础选考项目改为“四选一”自主选择;新增游泳项目;优化部分项目评分标准;建立附加分激励机制。“我们致力于从‘考体育’转向‘育终身’,为学生减压,给家长减负。”市教育局副局长袁辉表示。

此外,银川市严格落实“1230”体育活动要求:每天1节体育课、2小时体育活动、30分钟大课间,让学生充分运动。教育局指导学校深入挖掘体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让体育教育真正回归本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

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