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2 作者:李尚 整理
板鸭的“板”是平板的板,也是板实的板。既指板鸭盐渍风干时压制呈板状,也是喻其制作之后肉质的紧实——凡以“板”形容者,多少都与紧实、筋道有关,如徽州腌肉称“刀板香”,河南、安徽一些地方的“板面”。“板鸭”之号,也不是尽属南京,湖南有酱板鸭,福建有建瓯板鸭,安徽有无为板鸭,江西则有南安板鸭,做法各有不同,“板”到何种程度不一;其为腌腊,趋于板状,则是一样的。南京板鸭名声独大,除了因是大码头的特产,多半还因顶着“贡鸭”之名。
这名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物如主要的用途尽归于请客送礼,多半就是这个命。南京板鸭几乎是馈赠专用,请客时都少见——请吃饭是客来南京,这时候盐水鸭可以登场了,何劳板鸭?忝为南京人,我只有数得过来的几次吃板鸭的经历。印象无一例外,只得一个“咸”字。经“干、板、酥、烂、香”的赞语的提示,“干”和“板”可以补上,“酥”“烂”“香”实在说不上。还有称其“肉质细嫩紧密”的,则更是不知从何说起。在腌腊制品那儿找“细嫩”,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咸板鸭”吃起来咸味重,是意料中的(一如咸肉必咸),但很少有人对它能咸到什么程度有充分的估计。食不得法,会感到板鸭简直没法吃。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在清水里久泡,去其咸意,而后再蒸或煮。外地人不知就里,往往是洗一洗就上锅下锅,结果是咸到难以入口。即使泡过,且你以为泡的时间够长了,亦难改其咸。
送礼是“聊表寸心”,送出手则目的已然达成,没有几个人会连带着把注意事项一起奉赠。我猜后来的板鸭已然不是早先的“裸”赠,包装上必有食法的提示,问题是有几人会去遵照执行,且我们的说明大多是含糊其词的,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懂的还是不懂。结果馈赠的“贡鸭”,其命运很可能是束之高阁地供着,等最后不得不处理了,不明不白弄了吃一下,伴随着对板鸭之美名的极度困惑。
(选自《南京味道》, 余斌 著,译林出版社)
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