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非遗里的宁夏魅力

版次:09 作者:王敏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宁夏共有8名非遗传承人榜上有名,分别是陈进德、李夏音、马振仁、张建军、张国勤、陈堃、于振玲、马国强。至此,宁夏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0名。

01

从田间地头走出的花儿 焕发全新活力

“这8位传承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入选,代表了宁夏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高度。”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李进云介绍道,“他们所代表的非遗项目,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展现了宁夏人民精湛的技艺和智慧,也体现了宁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比如,此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花儿(宁夏山花儿)传承人张建军,他是一位出色的民间歌手,他的歌声高亢嘹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爱。他的歌声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爱情的歌颂,也有对家乡的赞美,是宁夏人民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李进云介绍说,在宁夏的花儿领域,除了这次入选的张建军,还有诸多优秀的传承者,像已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花儿王子”马生林,他用毕生的精力收集、整理、演唱和传授花儿,他的歌声曾经感染了无数人;还有著名的花儿歌手撒丽娜,她的歌声婉转悠扬,特色鲜明,她不仅在国内的各种舞台上展示花儿的魅力,还多次走出国门,将花儿唱到了世界各地。

这些花儿传承人,有的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学习花儿的唱腔和技巧;有的走进校园,向学生们传授花儿的知识和文化;有的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录音、录像、网络等方式,将花儿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他们还经常组织花儿演唱会、花儿比赛等活动,为花儿爱好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花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宁夏大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喜爱和传唱。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宁夏共有8名非遗传承人榜上有名,分别是陈进德、李夏音、马振仁、张建军、张国勤、陈堃、于振玲、马国强。至此,宁夏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0名。

02

刺绣、建筑彩绘、建筑营造的巧手巧思

“此次入选的民间绣活(宁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夏音,她的刺绣作品针法细腻,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刺绣技法,还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刺绣作品中,使宁夏刺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李进云介绍说,李夏音的刺绣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生活的点缀。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有花鸟鱼虫、人物风景,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场景,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人都喜欢用她的刺绣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家居,或者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而建筑彩绘(中卫建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陈进德,他擅长运用传统的彩绘技法,将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建筑物上,为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他的彩绘作品,不仅美化了建筑,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陈进德的彩绘,许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这些故事通过他的画笔,生动地展现在建筑上,让人们在使用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振仁,精通榫卯结构,建造的房屋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体现了西北地区传统建筑的特色。“马振仁的营造技艺,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工艺,还注重创新,将现代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建筑中,使传统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建造的房屋,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又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深受人们的欢迎。” 李进云补充道。

03

手抓羊肉、传统面食制作的美味交响

“此次入选的牛羊肉烹制技艺(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国强,对羊肉的选材、屠宰、切割、烹饪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技艺,他制作的手抓羊肉,肉质鲜嫩,味道醇厚,是宁夏美食的代表。”李进云介绍说,手抓羊肉,是宁夏人款待客人的代表性佳肴。马国强制作的手抓羊肉,选材严格,烹饪技艺精湛,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羊肉的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于振玲,她制作的蒿子面,从选材到和面、揉面、擀面、切面,再到烹饪,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口感筋道,味道鲜美,是中宁地区的一张美食名片。蒿子面,是中宁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也是他们记忆中家乡的味道。于振玲的蒿子面,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还不断创新,开发出多种口味,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李进云介绍道。

04

陈氏医技十法与隆德高台表演各具匠心

此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陈氏医技十法传承人陈堃,继承和发展了陈氏医技十法,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深受患者信赖。陈氏医技十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陈堃不仅继承了祖传的医术,还不断学习和研究,将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技术融入传统医技中,使陈氏医技十法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医术,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也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还有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隆德县高台)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勤,他带领团队,将高台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下来,并不断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高台,是一种集绘画、剪纸、刺绣、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张国勤的高台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精美,色彩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高台表演,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05

类型丰富 宁夏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各放异彩

“宁夏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类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宁夏多元的文化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李进云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

截至目前,宁夏共有2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9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项目,既有像“花儿(宁夏山花儿)”“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这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体现了宁夏非遗的国际化影响力;也有像中卫建筑彩绘、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这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项目,展现了宁夏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还有像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这类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体现了宁夏美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宁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宁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李进云说,“比如,‘春官送福’是六盘山区特有的春节习俗,春官们走村串户,为人们送上祝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06

开拓创新 让传统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近年来,宁夏始终把非遗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工作,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年来,我们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6部省级法规,指导市、县(区)配套完善相应办法和方案,构建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还深入开展了非遗资源的调查挖掘工作,共挖掘非遗资源5667项,为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在强化研培启智,促进融合发展方面,宁夏建立了区、市、县(区)三级培训机制,依托国家级研培院校、利用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等体系阵地,每年集中举办非遗专题培训班30余期,集中培训3000多人,不断开拓非遗创意研发理念,提升创造性转化水平。“我们还将非遗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推出以‘三山一河’为主线、五市联动的‘1+5’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宁夏非遗的独特魅力。”

“这几年,对非遗的传播普及力度不断加强,塑造了很多宁夏文旅新IP。”李进云介绍道,“比如连续举办十八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以民歌奏响民族交融的华彩乐章;举办‘在宁夏·非遗过大年’‘黄河流域非遗创意作品大赛’等文旅系列活动,构筑交流、交往、交融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宁夏的非遗。”

接下来,宁夏将在强化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培育非遗传承队伍、加强非遗传播弘扬、促进非遗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让宁夏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