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花儿)歌会举办

赏民歌盛宴,听“花儿”绽放

版次:10 作者:李尚

4月12日,中卫市第十九届南北长滩黄河梨花季暨西北民歌(花儿)歌会在中卫市盛大举行。

本次活动中,来自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多个省份的民歌、“花儿”传承人倾情献唱,让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意在这里完美交融,绘就出一幅西北大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绚丽画卷。

A

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歌风貌

“花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如同黄土高原上绽放的野百合,以其质朴而不失灵动的旋律,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炽热情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儿”广泛流传于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区,根据音乐特色、歌词格律以及流传地区的差异,“花儿”被细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在此次盛大的“花儿”歌会上,来自青海、甘肃、陕北等地的民歌和“花儿”歌手们与宁夏本土的歌手们欢聚一堂,共同交流学习,用歌声展现了西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风貌。

其中,宁夏知名花儿歌手撒丽娜带来独唱歌曲《一心儿想着你》,其嗓音如缕缕春风,既有传统“尖音”的穿透力,又融入现代气声技巧,将“花儿”中至纯至美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宁夏花儿歌手马学军、张娜合唱《又唱绿韭菜》《牡丹花和放羊娃》,二人以对唱形式演绎经典曲目,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新编,唱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左边的黄河么噢哟,右面的石崖么噢哟,雪白的鸽子么,扑噜噜噜噜噜……”在此次歌会上,来自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歌手张平,凭借一首青海花儿《雪白的鸽子》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青海花儿歌手瓦日曼拉则带来独唱《铁青骡子大红马》《爱的部落》,其演唱充满高原牧歌的野性之美,仿佛将听众带入辽阔的草原碧野。

此外,甘肃著名音乐人段兴华为观众们带来了《尕连手》《眼泪打转转》,他在甘肃花儿的基础上,保留西北民歌叙事结构,并大胆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精彩演出。

B

一幅西北民歌的斑斓图谱

除了“花儿”,本次西北民歌(花儿)歌会上还有更多丰富的民歌音乐,构成了一场民歌文化交融的视听盛宴。

陕北这片黄土地,孕育了粗犷豪迈的当地文化,也诞生了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卜晓刚带来的《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一开嗓便震人心魄。他的歌声里既有信天游的苍凉悲怆,又带着新时代陕北汉子的豁达乐观。

“其实陕北民歌与‘花儿’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以自然朴实的风格、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各自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风采。”他表示,此次与其他“花儿”歌手同台演绎,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同民歌之间的韵味和魅力。

更令人惊艳的还有来自内蒙古的呼麦组合带来的《铁骑燎原》。四位身着银饰袍服的蒙古族表演者,喉间迸发出浑厚的低音、清透的高音与神秘的泛音,犹如在与天地对话。三种声线如战马嘶鸣、铁戈交击、旌旗猎猎,在观众耳畔构筑起金戈铁马的立体音画。

这场歌会不仅呈现了“花儿”的婉转多情,更通过陕北民歌的苍劲、蒙古族呼麦的深邃,织就了一幅西北民歌的斑斓图谱。当不同地域的歌手们用方言土语唱出对生活的礼赞,那些跨越山壑的旋律,在黄河岸边找到了共同的根脉。

C

感受宁夏的柔情与温度

2009年,花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方黄土高原上的天籁之音自此步入发展快车道。西北民歌(花儿)歌会举办至今,更带动了宁夏民间歌手队伍的发展。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王德勤等艺术家亲传帮带,知名花儿歌手撒丽娜常年活跃在舞台,她多次登上过央视舞台,荣获首届“唱响中国”全国歌手大赛金奖等荣誉。与此同时,新生代力量也迅速崛起,几代同堂的盛景在本次歌会上尤为亮眼。

此外,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还组织专家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花儿)·宁夏卷》的编纂,为学术研究搭建起珍贵数据库,一系列成绩令人瞩目。

正如音乐人段兴华所言:“宁夏的民间音乐氛围非常好,彼此交流的机会很多。”事实上,通过民间传唱、协会牵头、政府托举,这种立体化保护机制催生出独特的艺术生态:老艺人口传心授,青年歌手创新演绎,高校开设花儿学研修班培养理论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蒙古族呼麦歌手布和在演出后动容表示:“许多人都以为西北民歌尽是粗犷苍凉,但在这里我听见、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柔情与温度。每一次来到宁夏演出,都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以及民间歌手对音乐的热爱。”当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黄河岸边相遇,流淌的不仅是旋律的交融,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深情共鸣。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