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李尚
当银川粤菜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干炒牛河也悄然成为菜单上的“隐形招牌”。这道起源于广州的市井美食,不仅是夜班人果腹的吃食,也是酒店餐桌上的别样风味。而今,这道跨越两千公里的美食,正在银川人的味蕾上书写着新的故事。
A
来自异乡的河粉
傍晚六七点的街道上,食物的香味已经氤氲开来。推开荷悦小馆的玻璃门,后厨翻腾的油爆声裹着焦香扑面而来。三十多岁的银川汉子高琨正捧着白瓷盘大快朵颐,盘底油亮的河粉泛着琥珀色光泽,几片黄牛肉在葱段间若隐若现。“谁能想到,我这个吃羊杂碎长大的西北胃,如今一段时间不吃这口炒牛河就馋得慌。”他笑道。
河粉其实跟河本身没什么关系,而是原产自广州沙河镇,所以被广大食客们称为河粉。河粉分为湿炒和干炒两种炒法。湿炒加入勾芡汁,吃起来湿润爽口;干炒则不加勾芡汁,吃起来条条分明,唇齿留香,是粤菜的一道经典美食。
传统的炒牛河是湿炒的,而干炒牛河则是在特殊环境下出现的产物。1938年,广州饮食业凋零,商人许彬被迫关闭酒楼,转而在杨巷路经营“粥粉面”档谋生。传统湿炒牛河需用生粉勾芡,但因生粉短缺,许彬尝试改用干炒法,意外创造出更香脆的口感。另一流传更广的说法是,许彬因夜间生粉用尽,无法制作湿炒牛河,便改用干炒法。此后,干炒牛河成为许家档口的招牌菜,并逐渐传入高档酒家。
如今在银川,这道美食早已褪去“异乡”外衣。很多粤菜小馆里,铁勺与铁锅碰撞出岭南韵律,烹出广受欢迎的味道。
B
三分钟的“决战”
干炒牛河对厨师来说是道入门菜,也十分讲究技术,据说考验粤厨的唯一标准,就看他炒河粉的手艺如何。
在荷悦小馆主厨曹彦生看来,成就一盘完美的干炒牛河,就像编排塞上骏马与岭南春水的共舞。每日清晨五点,冷链车送来还凝着水汽的鲜河粉,需用指尖轻柔捻散,力道稍重便会扯断粉皮经络;牛后腿肉逆着纹理切成蝉翼薄片,以生抽、老抽和花椒水腌制半小时,既保肉香又添滋味。
真正见功夫的是炒制时的三分钟“决战”:铁锅须烧至青烟直窜,一勺胡麻油泼入瞬间化作蓝焰,腌好的牛肉片滑入锅中,仅七秒便要捞起,多一秒则老,少一秒生腥。此时,锅中余油正烫,河粉如绸缎般倾泻而下,左手长筷挑散结块,右手炒勺舀起秘制豉油沿锅边画圆——酱汁遇高温的铁锅激出明火,烈焰蹿起半尺高的刹那,牛肉、银芽、韭黄次第入锅。主厨的双臂肌肉虬结,腕力控制精确到毫厘:翻炒十八下必须起锅,多翻一次粉断,少翻一次味寡。这般“炼”出的牛河,根根裹着“虎皮纹”,夹起时颤而不碎,入口外层焦脆,内里却仍保有米浆的柔润。
C
一盘河粉的锅气
锅气,在粤语中叫“镬气”。从业二十余年的曹彦生透露:“专业猛火灶温度需达到220℃以上才能激发完美镬气。”当铁锅蓄积足够热能时,河粉中的淀粉与酱油中的糖分发生剧烈反应,实验表明此时产生的上百种挥发性物质,正是焦香风味的核心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干燥环境反而成为优势——较低湿度加速水分蒸发,使河粉更易形成金黄焦层。
牛肉腌制时加入姜汁,不仅能去腥,蛋白酶还能分解肌肉纤维。冷链运输的鲜河粉通常含水量超标,曹彦生通常将河粉放入漏勺快速振筛三次控水,这种物理控水法既能保证河粉充分吸收酱汁,又可维持炒制时的弹性,减少炒制时河粉断裂。
河粉翻炒不能超过90秒,否则水分流失会变干。出锅前淋的那勺明油更有讲究,“花生油和芝麻油1:1调配,既能提亮色泽,又增加复合香气。”曹彦生说。
D
南粉在北方产生共鸣
为何这道广州风味能在面食流行的银川攻城略地?在曹彦生看来,这是西北人骨子里对碳水食物的执着,撞上了对牛肉的挑剔,干炒牛河恰是满足了一切。
宁夏本地人之所以钟爱干炒牛河,是因为有着三重共鸣。第一重共鸣是“熟悉的陌生感”,河粉的滑糯让人想起酿皮的柔,镬气焦香又与炒牛肉的烟火气神似。第二重共鸣藏在“快与慢”的生活哲学里,三分钟速成的美食,却能因焦糖化产生的上百种芳香物质带来烟火的香气。最妙的是第三重共鸣,当银川人在粤菜馆里用筷子夹起油亮的河粉时,咀嚼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对南方城市生活方式的想象——夜幕下的小馆,后厨铁锅与炒勺的撞击声愈发密集,潮湿的空气中都是食物的香气。
曹彦生应客人要求,又炒出来一盘牛河,金黄的河粉腾起袅袅锅气。“最早学粤菜的时候,总觉得这道干炒牛河不够精致,不够排面,现在懂了,这世上的好滋味,本就不该有边界。”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