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扬子晚报》
“历史同期罕见”“北京近十年最强”,首席预报员直呼“从业以来首次经历”……“暴走”的华北大风已刮上热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曹洁从科学视角拆解这个自然界的“超级大风扇”。
曹洁介绍,这次大风的极端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力等级强。北方多地出现9~11级阵风,局部地区甚至超过14级,这样的风力在内陆地区实属罕见,相当于在北方内陆瞬时出现了与台风同等级的大风。二是影响范围广。冷空气“一泻千里”,裹挟沙尘,自北向南影响我国自内蒙古到华南地区,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三是持续时间长。这次大风受西北气流源源不断的“充能”,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大风从4月11日一直持续到14日。
“同样是涡旋,极端大风现象中北方的冷涡与台风虽然表面相似,但是内里大有不同!”曹洁教授说,从科学性上看,虽然都是快速旋转的天气系统,但二者的热力结构和生成机制完全不同。北方的涡旋系统属温带气旋,又称锋面气旋,常伴随着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为冷心结构,平均直径有1000公里,十足“高冷”。而台风属热带气旋,在海上诞生,有着深厚的暖心结构,水平尺度更小。
专家表示,这场极端大风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季本就是大气环流调整的时期,冷暖空气频繁交锋。此次大风开始前,西伯利亚地区已积聚大量冷空气,而我国自3月以来地面温度持续偏高,冷暖气流“针锋相对”,形成强烈的气压梯度力,在较大范围触发平均风力超过8级的北风。此外,午后太阳辐射强,高低空之间发生强烈热量和动量交换,形成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湍流,而高空存在的强风与低空之间出现的摩擦力,对下沉气流而言相当于推力,带动它们加速,即“高空风动量下传”,从而在地面形成超过9级的阵风,风向紊乱、持续时间短,危害极大。
地形、城市等复杂下垫面对大风也有明显的影响。不过,对于寒潮冷空气大风这个“吨位”的极端大风,南京周围山地的空间尺度较小,对风速影响较小。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