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塑旅游新体验

穿戴“机器腿”登山“开外挂”

版次:03 作者:鲍淑玲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王磊率领的救援队在冰原上运输“火石”。他们身着重型外骨骼,像钢铁战士一样在极寒的环境中前行。如今,这样的科幻场景已成为现实。

在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游客们穿着轻便的外骨骼机器人登山,轻松征服陡峭山路,登山智能辅助机器人成了新晋的爬山“神器”。

01

借助科技

实现“登山自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到文旅休闲等领域,成为广大出游爱好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新宠”,外骨骼“机器腿”就是其中之一。

在贺兰山景区入口处,记者遇到了几位正在准备使用外骨骼设备的游客。65岁的退休教师王莉莉说:“我一直想登贺兰山,但膝盖上的老伤让我望而却步。”景区工作人员为她推荐了一款外骨骼“机器腿”,背后一搭、腰上一扣、腿上一系,王莉莉很快就穿戴完毕。走在台阶上,她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在使用外骨骼设备攀登半程后,她惊喜地说:“真的没想到,我能轻松地走到这里。这个设备好像能预判我的动作,下坡时也不会让膝盖承受太大压力。”

采访中,28岁的健身教练张明分享了不同体验:“作为经常锻炼的人,我最初觉得这种设备是给体力弱的人使用的,自己并不需要。但实际使用后发现,在陡峭路段它能帮我节省不少体力,让我能更专注地欣赏风景。”

“清明节假期,景区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其中,300余人次借助外骨骼智能登山机器人轻松登山。”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道,“旅游+科技”的融合体验引来众多游客排队尝鲜,很多年轻人也成了外骨骼智能登山机器人的“体验官”。

02

技术与文旅深度融合

“我们引进外骨骼设备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基于大量的游客调研和数据分析。”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说,数据显示,约65%的游客因体力问题放弃上青松岭,其中不乏中老年人和家庭游客,这不仅影响了游客体验,也限制了景区的市场潜力。

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联合携程旅游打造的宁夏首款“外骨骼智能登山机器人”项目,在清明节小长假正式投入运营。“这款‘外骨骼智能登山机器人’自重1.8公斤,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结合AI算法,实现智能识别行走、上下台阶等多种人体运动趋势,通过捕捉使用者的运动力度,有针对性地提供助力,有效减轻双腿负担。设备共有6个挡位,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步频、步幅进行调整,使用者也可根据需求自主调整为运动、舒缓等模式。而且设备构造简单,包含背带、电池、电机、力臂、绑带、卡扣等部件,使用起来很方便。”景区工作人员边演示边介绍,该设备穿、脱都很方便,半分钟内即可穿戴完成。

“使用外骨骼设备的游客平均登山时间缩短了40%,心率监测显示心脏负荷降低了35%,游客满意度提升了60%。”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外骨骼智能登山机器人项目,进一步推动‘旅游+科技’,让游客感受自然与科技相融合的魅力,实现科技赋能旅游发展。通过智能登山设备辅助,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享受户外登山运动的乐趣,推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说。

03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创新

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实践并非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景区尝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旅游体验。为更好借助虚拟体验新技术新手段展示宁夏文旅资源,推动宁夏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去年10月,宁夏二十一景元宇宙数字文旅营销服务平台——“元游宁夏”正式发布。

“元游宁夏”是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以宁夏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为内容,构建的一个全新的数字旅游生态系统。它向公众提供各类虚拟体验服务,包括云游宁夏、云展馆、云演出、元主角、社交、数字藏品、大数据、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基础服务功能。同时,“元游宁夏”还集中宁夏二十一景优势文旅资源,以集群效应宣传宁夏文旅服务产品,基于元宇宙虚拟体验及交互服务特色,使服务受众以智能的方式,进行跨地域、个性化的多元文旅体验。

近年来,宁夏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和旅游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消费满意度、产品丰富度等不断提升,数字化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各类创新应用场景和探索案例层出不穷。元宇宙构建的虚实互动空间及其带给人们特有的沉浸式体验,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和消费模式。

“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是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追求深度体验和安全舒适的旅行过程。”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此次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外骨骼设备的引入,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不仅降低了登山门槛,拓宽了客源市场,还开启了差异化服务,旅游业正在从标准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型,科技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登山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智慧与勇气的结合。这场始于贺兰山的科技赋能之旅,将引领我市文旅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记者 鲍淑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