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吴璇
最近,银川女孩李夏的观鸟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引发了很多人对观鸟活动的好奇。银川平原有着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这里是万千候鸟的迁徙驿站与栖息家园。当城市的喧嚣逐渐模糊了人们与自然的联结,总有一群人,执着地举起望远镜,追寻着天空与湖畔间灵动的身影,李夏就是其中一个。
01 偶遇神秘小鸟 打开新世界大门
2023年,李夏搬到了金凤区居住,从住所到典农河畔骑车只需10分钟,这让她养成了在河边散步的习惯。在一次散步时,她无意中看到了水中央划过一道道细细的线,线的尽头是一只头上戴冠的褐色小鸟,这只小鸟时不时扎进水里,而后又钻出水面,特别可爱。
那一刻,李夏手忙脚乱地掏出手机,试图拍下这转瞬即逝的画面,却只留下一团模糊的影子。回到家后,她翻遍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却始终无法确认那只神秘鸟儿的身份,这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好奇心。之后有一次,她在书店买到了一位波兰作家的书《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书中对鸟类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及作者与鸟儿之间温暖的故事,像磁石般吸引了李夏,特别是书中那句“每只鸟儿都是大自然的诗人,它们用翅膀书写着独特的生命诗篇”,深深打动了李夏,观鸟成了她心中迫切的渴望。
从那以后,李夏的生活节奏彻底改变。每到周末,她都会背着装满望远镜、观鸟手册和相机的背包,穿梭在银川的各个湿地。起初,她连常见的麻雀和喜鹊都时常认错,望远镜里晃动的鸟影也让她头晕目眩,但每一次成功辨认出新品种的喜悦,都让她愈发沉迷。
02 与各种可爱的小鸟相遇
去年一个寻常的清晨,李夏在典农河沿岸例行观鸟。这里是银川市区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垂柳依依的河道边,时常能看到各种水鸟的身影。当她将望远镜对准河心的一块浅滩时,发现了几只特别的鸭子——它们体型圆润,深红色的喙尤为醒目,栗褐色的头部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脖颈处还有一圈白色的环带。凭借记忆中观鸟手册上的描述,李夏激动不已,这是赤嘴潜鸭。
赤嘴潜鸭属于迁徙性候鸟,常常成群结队出现。尽管它们在国内分布较广,但在银川市区水域现身的频率并不高。李夏生怕发出任何声响惊扰到它们,便用望远镜静静观察。
透过望远镜,她看到几只赤嘴潜鸭时而悠然地在水面游动,时而猛地扎进水里,只留下翘起的尾巴,不一会儿又衔着小鱼浮出水面。这次意外发现,让李夏在银川观鸟圈收获了不少点赞,也让她更加期待与鸟儿的不期而遇。
03 观鸟有学问 也有规矩
随着观鸟经验的不断累积,李夏愈发意识到,观鸟不仅仅是一项爱好,更是一门需要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的自然观察学科。“观鸟就像解谜,每只鸟都是一道独特的谜题。”她常常这样向新入门的爱好者解释,“要想读懂它们,不仅要用眼睛观察羽毛颜色、体型特征,更要用耳朵聆听不同鸟儿的鸣叫声,用心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
她的观鸟包里常备着几样“法宝”:一本翻得卷边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详细标注着各种鸟类的特征和分布区域;一台入门级的双筒望远镜,能清晰捕捉百米外鸟类的细节;还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每次观鸟的时间、地点、天气,以及观察到的鸟类行为。遇到不认识的鸟类,她会仔细描绘外形特征,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鸟友来确认品种。而那本《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也始终被她放在背包夹层。
除了专业知识,观鸟还有一套严格的行为准则。李夏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是大自然的访客,不是主人。”在她看来,观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打扰”。比如,观鸟时要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使用闪光灯或大声喧哗;不随意投喂食物,防止鸟类产生依赖、破坏自然食物链;发现珍稀鸟类时,不随意透露具体位置,防止大批观鸟者聚集对栖息地造成压力。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能够很好地保护鸟类。
04 发现自然之美 寻得内心宁静
观鸟彻底重塑了李夏的生活。曾经那个喜欢熬夜追剧、赖床的女孩,如今成了朋友圈里的“晨型人”。每个周末的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李夏已经站在湿地边,等待第一缕阳光唤醒沉睡的鸟群。这份坚持,不仅让她认识了更多鸟类,更让她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寻得了内心的宁静。“当你专注观察一只鸟时,所有烦恼都会被抛在脑后。”她说,“那种与自然深度连接的感觉,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替代的。”
在李夏看来,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不仅教会她发现自然之美,更让她懂得人类与自然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每一次观鸟,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敬畏与礼赞。“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银川找到更多喜欢观鸟的小伙伴,大家不比拼昂贵的装备,不比谁去过的地方多,只是一起单纯地享受观察小鸟的乐趣。”她说,正如《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这本书里写的,“我们总想给鸟赋予意义,但它们的存在本就超越了我们的定义。”
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